“蜂鸟农场”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这两年,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敢于创新,大胆启用青年干部,实施礼嘉青年干班重点工作项目化运营,充分锻炼了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其中“蜂鸟计划”,则是礼嘉镇培养青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眼下正是西瓜大量上市的季节,位于礼嘉镇毛家村的“蜂鸟农场”精品小菜园,种植户王耀兵正在采摘西瓜,田间一派丰收景象。48岁的王耀兵,是个种田好手,2021年从安徽老家来到礼嘉承包了40亩地种植西瓜和韭菜。
(资料图)
王耀兵:合同三年一签,如果政府部门不征用的话,还可以往后续签,目前种植前景还可以,夏季种植西瓜,秋季还可以种些包菜。
毛家村党总支书记陈文波介绍,这块地早在2005年就征用了,10多年来一直由村民自由耕种、但基本上处于半抛荒状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这些年村委就如何盘活这块土地花了不少心思,如今基础设施、排灌系统等一应俱全。
礼嘉镇毛家村党总支书记 陈文波:2020年底,村委跟镇党委领导沟通后,由我们村委复耕,这季种的是西瓜,每亩能达到5000斤以上,今年西瓜收成也好,所以我们达到了共赢的状态,我们把地盘活了,种植户也赚到了钱。
陈文波说,一开始,毛家村“蜂鸟农场”面临着耕种成本高、交通不便等困境,想通过租地变现、自主营收几乎不可能,为此,镇“蜂鸟计划”项目组结合村委需求提出打造“蜂鸟农场·党建红园”的新思路,2021年以来,项目线上运作先导,先后推出了“蜂鸟计划”视频号和“蜂鸟农场”微信小程序,提出“蜂鸟蛋”虚拟货币数据管理概念,通过平台集成和品牌亮化,打出鲜明农园品牌;贯彻“社会共治+文化基地”模式,与区级机关、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开发党建共建、文化科普、青年实践等基地,实现园区文化和产品价值的双加成。
礼嘉镇毛家村党总支书记 陈文波:盘活农村闲散土地,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途径,目前,小菜园一期已建成,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收入,同时给周边企业、学校等联建单位带来了劳动和收获的快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项目,二期建设中,毛家村还将通过田园美学,着力打造乡村美学综合体,让毛家农产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礼嘉葡萄、水蜜桃等农产品种植广泛,去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影响,销售出现了难题,毛家村“蜂鸟农场”以电商平台为主阵地,配套搭建了武进供销毛家村综合服务站等实体平台,从电商直播再到物流速运,让本土的瓜果蔬菜在直播间内亮相,最终流向千家万户。
礼嘉镇蜂鸟计划项目组负责人 刘烨雯:依托菜园品牌打造标签鲜明的本地土特产,让土味更浓,乡味更鲜活,通过接地气的视频号表达和更多礼嘉青年走上田间地头,让更多礼嘉的农产品打上青年印记。
“灵感农场”
礼嘉镇“蜂鸟计划”项目,实施“一村一定制、一园一特色”的农园孵化模式,通过“寻找新农人”参与科学系统的团队运作,引入数字化品牌化新理念,以盘活土地使用权、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来实现长期获利,代表作除了毛家村的“蜂鸟农场”,还有蒲岸村的“灵感农场”。
在礼嘉最北端的蒲岸村“灵感农场”里,农场负责人徐涛正在指挥玉米采摘。蒲岸村青年党员徐涛一直从事电商行业,这次主动加入“蜂鸟计划”,在本村承包了20亩地种植玉米,如今迎来了大丰收,每亩产量超过5000斤,自六月份上市以来,供不应求。
礼嘉镇蒲岸村灵感农场负责人 徐涛:蜂鸟计划一马当先,为我们孵化了灵感农场,结合我们特色数字乡村的优势,玉米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销量已超过了5000斤,雇佣超20名失地农民,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后续我们将不断优化资源,开发新品种玉米,为我们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蒲岸66号”驿站
“蜂鸟计划”孵化的“蒲岸66号”驿站已然成为蒲岸村的“乡村会客厅”。通过对66号民房进行整租改造,进行本味土菜经营,装修以窑文化、徽派建筑风格为主,与蔬菜基地“芣苡苑”协同发力,推出“轮厨制”的“嬢嬢土菜”,“一煲一菜一加工”,提供有偿采摘、无偿加工,带动周边其它助农项目。
礼嘉镇蜂鸟计划项目组负责人刘烨雯:蜂鸟计划项目成立的初衷是寻找新农人,通过创新运用思维和社会共治,实现小菜园的农源唤醒,来打造小而精的农村新景观,从而推动增收,带动农民就业,通过个性化定制整体规划加基础建设,多渠道实现村级创收,让村级名片亮起来,让农产品品牌立起来。
接下来,蜂鸟计划项目组将持续做好“农园唤醒行动”的项目初衷,在此基础上推进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同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村排忧解难,打造具有鲜明乡村印记的农园项目,为全镇乡村振兴贡献“虽小但精”的蜂鸟力量。
关键词:
添砖加瓦
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