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初秋时节,林西县乡村的田畴沃野产业发展欣欣向荣,脱贫后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在生动上演,全县上下正奏响幸福曲,共圆小康梦。2019年底,林西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全自治区率先脱贫摘帽。站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起点上,林西人民又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起了新的冲锋。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真是大不一样了,我家从一个入不敷出的贫困户成为年收入近10万元的小康之家,这都是国家的政策好。”说到自己的脱贫之路,十二吐乡十二吐村村民兰国利感慨道。
受益于产业扶贫政策,兰国利从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分到了一栋大棚种植西红柿,当年就收入了4万多元,不仅脱了贫,还赚到了扩大种植规模的第一桶金。如今,兰国利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大户,他还以“经纪人”角色活跃在西红柿交易市场,帮助乡亲们联络客商。
家有致富小产业,村有脱贫大项目。林西县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脱贫户从事主导产业生产,变背井离乡求职谋生为守家在地就业致富,实现了由千家万户单打独斗向规模经营合力攻坚的转变。
“产业园参与种植、务工、养殖的农户60%都是脱贫户,平均每人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大伙儿都说是达康产业园帮他们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蜕变,有园区在日子就有保障、有前景、有冲劲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负责人李武臣介绍道。
在大营子乡圆梦新村,145户脱贫户从全乡各处搬迁而来。为保障产业支撑,圆梦新村配套建设了扶贫产业园区暖棚134栋,发展优势种植产业,增设扶贫车间,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保障,增强新村“造血”功能,夯实发展后劲,一系列举措让贫困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心愿。脱贫户许景琴对记者说:“人最怕没有盼头,自从搬入圆梦新村,不仅有了新家,而且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每年我们老两口能在车间挣4万多元,我们越来越有干劲儿了。”
林西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找准症结、开对“药方”,用一套脱贫攻坚“组合拳”帮助不同致贫原因的村民迈上小康之路,并最大程度消除返贫风险。
“我闺女毕业后在南京航天研究院工作,我们老两口在家里养羊,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挣多少钱是次要的,孩子有了出息,我这心里就和灌了蜜一样甜。”五十家子镇水泉沟村脱贫户李喜林说道。几年前,就在女儿高考时,李喜林的妻子重病住院,家里连女儿的学费都拿不出,贫困学生补助、大病医疗救助等扶贫政策帮李喜林重拾了信心。他通过“三到村三到户”项目的扶持开始肉羊养殖,经过几年的繁殖,羊群已经扩大到120余只,李喜林不仅脱贫致富,还成了养羊专家。“虽然我现在50多岁了,但每天还拿着手机研究养羊技术。今天的好日子我倍加珍惜,更得好好努力。”李喜林信心满满地说道。
关键词:
十二吐乡
因地制宜
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