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纬38度线。天湛蓝,海湛蓝。在渤海深处,长山列岛犹如一串珍珠,自北向南纵列着151个大小岛屿。长岛是黄渤海区域重要的海上生态安全屏障,是“锁钥京津”的门户要塞。
(资料图)
岛上有一群守岛民警,他们来自全国7个不同省份。进出岛交通不便,守岛工作艰辛,岛上生活乏味,很多人对来这里工作避之不及,但烟台市公安局长岛海岸大队民警叶靖凇却甘之如饴,因为长岛是他的第二故乡。“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守岛34年的长岛民警,受他的影响,成为‘守岛人’是一份责任的传承。”
自1950年长岛第一个边防工作站在砣矶岛成立,72年来,一代又一代守岛民警发扬海岛公安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续写守岛人的故事。又是一年中秋团圆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孤独的海岛,叶靖凇写下自己又一篇《守岛日记》,他说,一切都值得。
我的守岛日记——叶靖凇
2022年9月9日,阴历8月14日,晴
2022年9月9日,中秋节的前一天,这是1992年出生的我在长岛生活的第19年,从事守岛工作的第7年。11岁那年的中秋节前夕,我跟随身为海岛警察的父亲来到了长岛,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海岛,从此就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从蓬莱到长岛砣矶岛坐船要5个小时,这是我7年来驻守的第4个海岛了。下午4点,通往砣矶岛的船舱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乘客。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几个大人脸上是不约而同地期待,一声声的电话那头,是一句句地“快到了快到了”。我,独自一人占了一整排座位,即将团圆的喜悦从他们的脸上也映照到了我的脸上。船舱外海天线上的蒙蒙远山,让我清楚地知道,我跟那些发出笑声的人们不一样——相反的行程,他们回的是“家”,而我,去往的地方,叫做“守护”。
一下船,派出所的小李远远的朝我招了招手。我们习惯性的会对返程而归的同事进行一个固有的接船“仪式”。小李迎面跑来接了行李,对我憨憨一笑说:“中秋节快乐啊凇哥。”我说:“……得,今年又陪老爷们儿过节了。”我叫他小李,是因为他确实太小了,二十出头的小伙。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小岛上,真是个极特殊的存在了。小伙子家是青岛的,比我远的多,不过倒是比我更达观,就像刚冲下悬崖的小鹰,一切都充满着阳光和冲劲。回到所里,一切井然,老牟和小吴在打扫卫生,一看便知是为了迎接节日。老牟是援建海岛的老民警,小吴是辅警,一个土生土长的岛里人。很快我和小李也加入了他们,四个人的派出所生活,我们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回来,去品味属于自己的节日味道。
在这个孤悬海外的海岛派出所里,过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特殊的理解与体会。每逢此时,我们都会努力按下内心那些不宜表露的情愫,去积极快乐地营造我们那粗糙朴实的仪式感。实际上,我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时间是远多于自己家人的,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彼此的家人呢?
糙汉们的仪式感不能缺席。我们热烈地讨论,团圆饭吃什么?谁去做一条鱼?谁去炖一锅肉?各自喜欢吃什么味的月饼?当然,五仁月饼里的青红丝到底是个啥,也必须拿出来说道说道。是的,像模像样的团圆饭,我们必须为了彼此,好好吃一顿。
饭后月色正好,我与小李和小吴,开始了每天寒暑不辍的巡逻。我们在摇下车窗的车里,畅快地呼吸着凉爽的秋风,海味儿的。海里哒哒的马达声,从海角穿越山巅,撩动了归舟的渔火,弹拨了农家的炊烟。我们停在高处,下车坐在路沿,脚下是一家一家红彤彤的灯火,照的我们心中温暖如初。
今夜居然无警,是派出所人收到的最好节日礼物。月已划过中天,小岛安稳太平,我们结束巡逻回所。看了下时间,女儿应该还没睡,赶紧拨通视频。四野无人,万籁俱寂的夜里,两岁的女儿还不太会说话,却一遍遍急切地说着:“爸爸,月……爸爸,月……”。我咯咯地笑着,心中却更加澄明坚定:守护,虽是简简单单两个字,却是压在肩头、放在心中那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海岛更多如我女儿一样的小儿女,为了这眼前红火温暖的万家灯火。
一切都值得。
YMG记者 林媛 通讯员 张桂斌 张浩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伟业
关键词:
不约而同
一切都值得
打扫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