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编史修志的老同志在一起 作者供图
“他们”当然是指老年人群了。
我接触老年人群较多,工作没几年,就从文博转岗从事史志工作,一做就是20年。史志办是个小单位,在职人员较少,但业务量却不少,要编纂党史、市志、年鉴和整理一些地方文史作品,因此常常需要聘用一些喜欢地方文史、有文字专长的老同志来参与。最多的时候,我们请了十多位老同志来帮忙,分别从事党史、志书、年鉴的编纂及地方文史收集整理,接触的其他单位史志编纂人员也大多是老年人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事史志工作的以男性居多,他们大多是已经退休的人员,有退休工资,因此不为一点点薄酬,只是抱有对家乡的热爱、也喜欢史志工作才来的;他们很自觉,一大早就到单位看稿了,比在职人员到得都早;他们很认真,不用催促就会去档案馆查资料,和有关单位对接,仔细核实史实细节等;他们也很谦逊,不倚老卖老,尊重在职人员……当然,我们也十二分的尊重他们。
没有他们,是完不成党史、地方志这么繁重的业务工作的。以《海宁市志(1991-2010)》为例,300多万字,篇目设置、收集和整理资料、反复核实、修改补充、文字校正等,做起来并不容易。他们的身体并不十分健康了,但他们暗暗克服,不说自己的身体,总是戴着老花眼镜,认真改稿校稿。市志编纂也成为他们的“第二春”,如《海宁日报》原总编张景观,诗人褚汉江等人都是自退休就从事市志编纂,担任市志副总编十余年,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一直到市志出版才放心离开。
他们是可敬的人。
我接触较多的另一个老年群体是太极拳练习者。这些老人也大多是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人群,以女性居多(可见女性更注重身体健康,更勤快)。这时候,他们相对有时间了,注重自己的身体锻炼了。我在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从事武术协会的管理和武术教学,因此和他们有较多的接触。他们基础差,但是很好学,问这问那,总怕自己学不好。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练习之余,会讲讲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给我很多启迪。在学拳的时候,我是他们的老师;在平时的交谈中,他们是我的老师。
她们是可爱的人。
行文至此,我想起两个特殊的老人,那就是我的父母亲。他们在物质不太富裕的年代,含辛茹苦把我们三姐弟拉扯大。如今双老都已八十多岁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眼睛花了,身体一天天衰老,也让我们一天天心痛。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会越来越多。他们年轻时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现在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刻。如今各种养老服务、设施渐趋完善,给了老年人一个比较舒适、无忧的空间。但愿我的父母亲和其他众多老人一样,能多活几个春秋,一直活到我们老了的时候。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键词:
没有他们
各行各业
倚老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