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到了明年,我国将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要进行6次发射,要完成两个实验舱与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转位组装。”12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助理董能力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助理董能力(徐想 摄)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里的一颗明珠
“载人航天是航天事业里的一颗明珠。”董能力表示,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载人航天由于有人直接参与飞行,它的技术复杂度更高,要求也更高,因为它要保证绝对安全。
1992年批准的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目标,最后一步就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记者了解到,空间站是可以长期有人驻留的,可以把它打造成一个长期在轨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可以在里面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极大推动空间科学、空间应用和新技术发展,带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
同时,这个平台又是一个具有丰富综合效益的平台。在航天医学、航天医药、航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方面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普教育、国际合作、商业航天等领域都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建成空间站将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绝不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董能力已投身航天事业长达15年,在这期间参与过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也付出很多心血。谈到内心最大的体验,他告诉记者,“我们载人航天为什么能连续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
董能力说,在载人航天领域里有一个“质量归零”,包括两个方面,是管理的就“管理归零”,是技术的就“技术归零”。而归零有五条标准,叫“定位精准、机理清楚、故障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作为研制队伍,最怕的就是归零,因为归零就要‘脱一层皮’,就要没日没夜地干,不找到问题根源,决不罢休。”董能力表示,“我们绝不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所以,我们的产品能够保证质量。”
其次,研制队伍勇于自我否定、追求卓越,董能力认为,这也是工程不断取得胜利、取得成功的法宝。他在现场与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们空间站工程将来要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开展巡天科学研究。在2013年底前,我们和中国科学院、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当时计划把望远镜放在实验舱II,我们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到了2014年5月,我们解放思想,把望远镜独立出来,与空间站长期共轨飞行,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维护。因为前期我做了很多工作,当时我也是脑袋转了很大的弯,就是这样一个方案。我们丰富了空间站的发展理念,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提出共轨飞行概念,为望远镜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
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董能力强调,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的空间站、我们的载人航天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将来会把我们的空间站打造成一个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未来我们有望在空间站运营和应用、航天员选拔和联合飞行、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实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预计在未来的十几年,我国的空间站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太空实验室之一。
关键词:
空间站
航天
中国
发展
技术北京专报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