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 韩雪莹)3日是世界听力日和全国爱耳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有19名赛会志愿者是残疾人,其中包括听力障碍人士。他们如何参与志愿服务?在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
王梓博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在国家体育馆,他的任务是引导观众入场就座,并监督他们遵守防疫要求。王梓博说:“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座位。比赛进行中我们会监督观众必须要戴好口罩,根据场馆的防疫要求,不能喝水,不能进食。也会回答一些他们简单的问题,赛后我们会引导他们有序退场,清理看台。”
在比赛间隙,志愿者会上前提醒违反防疫要求的观众,而在比赛过程中,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他们又有另一种工具。王梓博介绍:“如果在比赛的时候,我们会有特制的硬纸板,上面写着‘请勿摘口罩,请勿饮水进食’。如果在比赛的时候看到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拿硬纸板来提示观众。”
王梓博有先天听力障碍,平时佩戴的助听器被他称作“小耳朵”,帮助他几乎不露痕迹地和别人交流。但也有意外的场景:在赛前培训的现场,周围几个小组的老师同时用扩音器讲话,助听器里产生了失真的效果。王梓博告诉记者:“赛前培训,有很多老师都会用麦克风讲话,声音有点乱。我因为戴着‘小耳朵’,他们同时说话的时候,我就没有听清老师在说什么。但是后来也有老师的帮助,我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尽管问。有一部分问题老师解决了,也多亏我的组长和组员,我们一起讨论,我就明白了我们应该去做什么,怎么去做。”
另一个挑战来自口罩。王梓博高中开始戴助听器,加上从小读唇语的习惯,共同构成对他人话语的感知,但是防疫要求下,面前的人都被口罩挡住了口型。王梓博说:“因为我和别人交流要看口型,看他们的唇语。在这次的志愿服务中,老师、同学还有观众都戴口罩,我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就有点困难。我就要用听懂的部分,猜一猜他们想说什么。”
与王梓博同组的志愿者一开始并不知道他是听障人士。“刚开始,我也没有跟组员说,怕给他们添加负担,但是后来他们慢慢了解我之后,他们说没想到我有这样的状况,说需要帮助就跟他们讲。互相帮助,我觉得挺感谢他们的。”王梓博说。
在比赛期间,王梓博的志愿服务标准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一次现场的采访拍摄,才让观众注意到他的不同。
王梓博:有人来拍摄,旁边的观众就了解到了,他后来向我招招手,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你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王梓博:我觉得挺感动的,觉得观众特别好。
王梓博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招募的19名残疾人赛会志愿者之一。这19名残障人士包括听力障碍者和肢体残疾者,有大学生,也有老师、医务工作者等等,最年轻的20岁,最年长的已经60多岁。他们是从2800多位报名的残疾人中选出。
即将开幕的冬残奥会上,在王梓博开展志愿服务的国家体育馆,参加冰球比赛的是肢体残疾的运动员。和上个月的冬奥会相比,王梓博又有多一重的心情。他说:“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我觉得本来有的人腿脚不便,但是他们还是训练特别刻苦,都能为自己的国家上赛场。不管结果怎么样,他们都是最棒的。”
按照无障碍指南要求,国家体育馆从冬奥会场馆过渡到冬残奥会场馆,改造、升级了无障碍卫生间、厕位和无障碍电梯,增加了无障碍座席。还有专门为残奥运动员观赛安排的无障碍座席和陪同席。媒体席也有无障碍设置。
冬残奥会结束之后,王梓博会回到校园。他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大四的学生,准备继续攻读本校的研究生。他说,自己在学习上的标准和其他同学没有不同,而参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也是要证明自己一样可以做好。王梓博说:“我们虽然会有一些缺陷,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想做到和常人一样的事情。”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冬奥会残疾人志愿者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