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9日,菏泽第一次解放。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抓住大汉奸王文宪,这家伙我多说两句:
王文宪是典型的“国民党式干部”,简单说就是有奶就是娘。
(相关资料图)
它最早是国民党濮县县大队一个中队长,1940年看国民党势头不妙,我军风头正盛,于是改投我军,它的队伍改变为我八路军黄河支队二团独立营,王文宪任营长。不久,鬼子开始大扫荡了,二团去湖西了,王文宪觉得八路不行了,蝗军有势力,于是带着独立营叛变投敌,充当了鄄城县伪军大队长。
当汉奸后,这家伙非常卖力,屠杀抗日军民血债累累,因“功”又升伪县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又委任为山东省警备整编第五师师长兼菏泽城防司令。
虽然这次王文宪跑了,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解放后,这家伙被群众检举揭发,终于被人民政府抓获,在鄄城召开公审大会之后镇压了。
咱们继续说菏泽解放,菏泽迅速成立了市委、市政府,调来鄄城县委书记刘镜西同志担任菏泽市委书记。
老刘,我比较熟悉,是我们清丰老乡,大名七师出来的,谢台臣、晁哲甫同志的学生,抗战时期也是声名显赫的地方抗日英雄,有空我在讲,反正大家记住,这不是“三门干部”,相反革命斗争经验极其丰富。
来到菏泽,老刘特别注意群众工作,除了组织群众诉苦复仇外,他还深入群众,注意进行政治和阶级教育,后来老刘写了篇文章《对菏泽市当前群运的意见》,发表在《冀鲁豫日报》上(1946年5月20日第1版)。
今天读来仍然很有实际意义,我摘抄几段,送给大家,一起品味革命史的质感:
“在局面未轰开时,虽然我们下最大决心与苦力要深入,结果碰了壁,因为当时群众怕孤立,不敢接近我们。今天情况变了,不是我们如何找群众的问题,而是广大群众找我们,我们应接不暇的问题。
这时领导上最容易漂浮自满。在这个关头,领导上要特别警惕,要坚决深入下去,要与广大群众接触,及时了解群众的苦处,跳出少数人的圈子,更小心更具体的组织有积苦隐痛的广大群众,否则会限制运动的开展。”
“在群众未动时号召组织,我们落了空,因这不是当时群众的要求。
领导上千万不要沉醉于目前群众的轰烈行动,否则便成昙花一现,一阵轰动过去之后,群众领袖没有培养出来,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结果群众仍旧没有发动起来。”
“在处理果实时,积极分子、代表等多分一点是可以的,因为他们都很穷,都是小商人,他们在调查研究,开会等耽误很多时间,应该在分配果实时照顾他们。但不宜过多,越多越突出越脱离群众,因为群众会觉得他们是利己的。分配果实应在群众中民主讨论,集中群众的意见而后决定。
在分果实中奖励积极分子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按贫富的标准,确定贫者多分的原则。
同时要号召群众勿将果实一花了事,要加强生产。如号召工人购买股票,以免由没收汉奸股子引起工厂倒闭致工人失业,这样工人生产情绪会更提高,劳资关系也进一步协调。”
菏泽第一次解放后,我军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对敌伪资产进行清查,发现王文宪等汉奸名下的烟厂就有九家,此外大小汉奸的个人产业(动产、不动产)也不在少数。
对这些敌产怎么分配?
老刘同志为首的菏泽市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拿出来了有针对性,有区别,有层次,兼顾各方利益的分配方式方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支持。
从中,不知道大家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换言之,留一道思考题给大家:
如果说群众最关心的还是果实分配问题,那么请问——
分配的关键,或者说赢得群众,赢得民心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