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脱口秀节目,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作为嘉宾来了一场迷你网课,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阐释着当代年轻人矛盾的恋爱观。一席话毕,主持人李诞半开玩笑地说道:发现大家真的都听得好认真啊。那么,为何一些网红老师能拿捏住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除了能带来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很多网红老师的讲解也击中了年轻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平日在课堂中,案例讲解、联系现实一般是为系统地传授知识服务的。在网络平台上,这一逻辑则实现了逆转:往往是年轻人先有了生活中的困惑和思考,有了对现实的观察,才产生了网红老师更具针对性的解读内容。

有人可能会说:学习还是要靠自己去读书、去领悟,不能总是接收别人的“二手知识”。其实,各种学习场景并不冲突,就像前文所说的,网红老师的讲解也能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深入学习。而且,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科都“颇有研究”。网红老师的解读,更像是互联网上的通识课程,受众可以根据当下兴趣自行选择。比如,在关注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法院判决时,可以看看刑法老师的专业解读;在公摊面积问题引发社会热议时,可以从经济学老师那里听听利弊分析;当自己深陷原生家庭困扰时,也可以从心理学老师那里获取走出困境的方法。
对于网红老师会将经典肤浅化的担忧,也是一种偏见。我们要相信当代年轻人的鉴赏力,或许那些只会“玩梗”、缺乏功力的老师可以一时火起来,但大浪淘沙之后,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老师才会获得大家的青睐。
关键词:
网红老师
网红老师为何受年轻人喜爱
网红老师不一定肤浅
网红老师解读内容比较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