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热点资讯 > 正文

企业遇小麦膨化难题 专家请农民上门研讨-全球观天下

来源:中国农网    2023-03-18 08:44:01

20世纪90年代末,一款以四川传统小吃米花糖为灵感改造的休闲零食——麦(米)花棒棒横空出世。不过几年时间,这款以小麦作为原料的膨化食品迅速成为爆款,抢占城乡超市货架,成为大批90后至今难以忘怀的儿时美味。这段激奋人心的创业传奇,主角就是位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的米老头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米老头公司)。

如今,米老头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约2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山东、浙江多地投资建厂。随着不断的产品研发,米老头早已不是最初那个靠一根麦(米)花棒打天下的草莽英雄了,更潮流、时尚的新产品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不过,如果三分天下,以小麦为原料的“麦通”产品仍然占据其一。


(资料图片)

近日,在米老头的会议室,一场由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召集的研讨会正在进行。这次研讨会主题很明确,那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近几年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除了广汉市农业、发改等相关部门领导,种子繁育、小麦收储等相关环节主体外,多位小麦种植户也应邀参与研讨。

超10年订单收购 为何小麦膨化成品率不升反降?

地处天府之国腹心地带的广汉市,土地平坦肥沃,6条河流纵横阡陌,是农耕的一方宝地。从古蜀先民留下的三星堆遗址,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寥寥数笔,便锁定了广汉农业农村的独特历史坐标。

2000年后,米老头已成为广汉农业产业化的一张名片。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进的。2008年前后,米老头与广汉市农业主管部门各自都遇到了一件头疼事。

“当时,我们都是在大市场上采购小麦,由于市场上品种混杂,品质良莠不齐,直接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给公司发展带来极大挑战。”米老头公司品质总监曾顺忠在研讨会上回忆道。原来,并不是任何小麦都适用于膨化工艺,蛋白质含量低的低筋小麦加压膨化后,才能松软酥脆。这在小麦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上都有讲究。

米老头苦于找不到优质原料之时,农业主管部门却在为农产品的销路操心。“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当时我们很想推动订单农业模式,但一直不得要领。”说起10余年前的事,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原总农艺师王少华仍然历历在目。偶然了解到企业需求后,双方一拍即合。在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支持下,2009年米老头公司与当地农民签约,把订单农业从政府文件真正落到了田间地头,各大媒体也纷纷聚焦,一时成为一件美谈。

然而,历史总是循环反复,事业永远不会一帆风顺。在这场研讨会上,米老头团队抛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广汉总部工厂小麦膨化生产线的成品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与外地工厂相比低了约6.5个百分点,这提示小麦原料品质可能出现了问题。

此时,米老头订单农业模式已经连续推行超10年,照理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环节不断得到优化磨合,原料品质应该稳定上升,但现实为何却是不升反降呢?

6个点丢在哪儿?多方研判查找原因

“他们种的什么品种?”大家伙儿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品种。

“用于制作饼干、糕点的膨化小麦只需要是弱筋即可,而米老头‘麦通’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小麦皮白、皮薄、腹沟浅、大小均匀、香味浓郁、成品率高,品种要满足以上所有的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汤永禄道出其中关键。

过去10余年,米老头订单小麦品种不断试新,从川麦41、荣麦757、川麦66、再到绵麦312,就是为了找到最优解。

穗发芽问题是膨化小麦品种的“顽疾”。“头两天看着田里麦子好得不得了,心里那个高兴啊,正准备组织收,没想到天公不作美,下了2天雨,到田里一看,麦穗全发芽了,那心真是拔凉拔凉啊。”四川油研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荣在会上说起几年前繁育膨化小麦的“事故”,仍然感慨万千。

在品种这个关键核心之外,另一个关键信息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浮出水面——过去10余年,广汉农业经营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原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逐渐退出舞台,一大批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成长起来,成为粮食规模化生产的主力军。虽说都是种粮,但背后的运行逻辑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让膨化小麦生产遇到了2个新问题——

规模化增加了品种混杂的风险。“大战红五月的时候,人人都忙得晕头转向,收割、转运、烘干全程机械化分工作业,这考验合作社对各环节科学调度的管理能力,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混杂。”广汉市义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谢长发与米老头合作多年,“有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就拿烘干来说,上一批普通麦子烘了,机器里肯定有残留,再烘的这批膨化小麦混杂率至少5%,总不能把机器洗一遍吧?”谢长发说得很实在。

对高产的极致追求增加了膨化小麦质量下降的风险。以前农户每人一亩三分地,一亩增产50斤,一家也就增收几百元,提不起多大兴趣;如今对种粮大户而言,一亩增产50斤,1000亩就大几万元,不是小数字。“大家都知道,氮肥对产量非常关键,有不少大户老是担心氮肥没够庄稼吃不饱,很容易过量施用,这样一来,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加,直接导致小麦膨化效果不佳。”汤永禄将这种情况类比为吃蚕豆,“本来颗颗酥脆,突然吃到一颗嚼不烂的铁豆子,你想多难受!”

有标更要贯标 各方助力提出系统优化方案

“一亩地10斤纯氮,足够了。”经过多年田间试验,汤永禄团队早就摸出一套科学的膨化小麦种植技术,并且花大力气帮助企业形成了订单小麦的种植标准。不过,有标易贯标难,如何把这套标准落地,需要久久为功。

“汤老师,你给我们弄个‘傻瓜式’的操作手册吧,10斤纯氮究竟需要多少肥料,农民搞不清楚呀。”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杨萍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女能人,会想事儿能干事儿。

“找一个村,整村推进最靠谱。”就在大家感到毫无头绪之时,广汉市和兴永和农业技术配套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益金抛出了新办法。“这样一来,拖拉机整村整片收割,品种混杂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技术标准上也相对好实施落地。”广汉市和兴镇浩瀚鹏程家庭农场主闵光巧应声赞同。

在订单价格机制优化上,杨萍也有自己的想法。“好坏一个价,让认真干事儿的人吃了亏,长此以往,小麦原料品质肯定会受影响。”

广汉市西城粮油食品站受米老头委托承担订单小麦的收储和初加工,是原料质量的第一把关人。“要做到优质优价,大家都服气,需要研究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细化指标。”其负责人李伟鹏还带来另一个好消息,目前该公司正在升级粮食初加工生产线,采用世界领先的小麦脱皮工艺,之前因为麦粒大小不均导致脱皮程度不一的难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2个小时的研讨,信息量巨大。”下一步要怎么走,米老头公司副总经理杨昌健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对于与广汉结缘颇深的汤永禄来说,践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使命还要继续。“要在品种研发、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实现突破,需要企业、地方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共同发力。”汤永禄说,下来还得找主管部门领导好好聊一聊。

作者:李文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关键词:

公益资讯

+更多

云阳资讯

+更多
美宝莲是哪国牌子 美宝莲是几线品牌 美宝莲是大牌吗?
美宝莲是哪国牌子   美宝莲是几线品牌  美宝莲是大牌吗?
美宝莲是哪国牌子美宝莲是美国的牌子,大概是在一九一七年的时候成立的,并且生产出世界上的第一支现代的眼部的化妆品,是美宝莲纽约块状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