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一则“生态修复治理区(示范区)惊现神秘动物”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胫而走。原来,是两只狍子在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生态修复治理区“安家落户”了。
近年来,随着矿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扎哈淖尔煤业公司“生态乐园”内,已发现黄胸鹀、云雀、雀鹰、蓑羽鹤、天鹅、斑翅山鹑、灰雁、草原兔、狐狸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其中斑翅山鹑、草原兔、松鼠、狐狸等都是“原住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由黑变绿的生态矿山,复绿还青仅是第一步。矿区通过监测、分析、实验等方式,选出适宜本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4科10余种草本植物,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2.4万亩,矿区到界土地复垦率达100%。排土场现有植被物种29种,较周边草原丰富了苜蓿、沙打旺、沙棘、草木犀等7种高营养牧草,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较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高24%,近自然草原生态廊道初步建成,多块区域湿地和栖息地为野生动物回归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然共生“五步法”,构建动植物生态乐园。构建草食动物栖息地,为草原兔、狍子等食草动物提供富有营养的食物,如苜蓿、羊草等,动物进食后产生的粪便转化为肥料,最终形成良性的草原自循环系统;构建蜜源植物及昆虫栖息地,种植蜜源植物、药材等,吸引蝴蝶、蜜蜂等昆虫回归。依照昆虫习性,布置昆虫庇护装置,填充不同材料,如枯枝落叶、秸秆树皮等;构建林鸟栖息地,在候鸟迁徙时节,关闭构建物亮光,规避候鸟迷失方向。利用乔灌木层次对鸟类栖息地做出相应划分,站在生态的角度,采用鸟类友好型的设计和材料,增设休憩鸟巢;构建小型哺乳类动物栖息地,加大灌木丛植被覆盖度,在小型动物栖息地和隐蔽场所定点投食,助力斑翅山鹑、刺猬、松鼠等哺乳动物囤粮过冬;构建两栖湿地,结合低洼、降雨水汇湖泊,主要吸引水鸟、两栖类动物前来栖息觅食。
在生态修复实践中,扎哈淖尔煤业公司通过向自然学习,以草原为基底,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丰富垂直层,营造斑块状“五大生态乐园”,让矿区成为一个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家园。
记者 邵南 通讯员 赵亮 邢乐
责任编辑:向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