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交汇点讯 4月1日,连云港市连云区“在海一方”公园内,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游人三五成群,悠闲适意,感受着春的气息。岸边,一群银发志愿者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当天是国际爱鸟日,作为当地湿地鸟类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大家正利用展板向路过的游客介绍最近拍到的珍惜鸟类。
“今年第一次拍到丹顶鹤在这里越冬”“从10只到85只,观测到的东方白鹳更多了”“来自韩国的那只黑脸琵鹭,两年后再次见到已经长大”……从地方立法到公众参与,从候鸟分类到拍鸟趣事,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爷爷辈”志愿者如数家珍、兴致勃勃。
“从拍景到拍鸟,再到护鸟,这让我们退而不休的生活越来越精彩。”今年70岁的志愿者刘冰告诉记者,2014年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初期,大家以拍山海风光为主。然而作为世界最大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路的经停站,摄友们近距离感受到海滨鸟类资源的丰富。“大家开始对拍鸟产生了兴趣,渐渐有了感情,遇到受伤的鸟就参与救治、看到猎捕的就联系相关部门配合打击,我们还经常去鸟市场转转,见着‘三有’保护动物,就帮助解救。”
“近两年团队进入研究鸟的新阶段。先是自己摸索,越往深处学越觉得我们做的事有意义,现在已经跟省内高校的一些专家成为了好友。”志愿者武心龙介绍,2018年首批30余位志愿者共同成立湿地鸟类保护协会,为这项事业注入组织力、系统性。在协会专家顾问的指导下,确定了6个观测点,结合实际采取样点、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日常观测。为了更好监测鸟类,厚厚的《中国鸟类图志》成为武心龙的案头必备工具书。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建立起了现场观测、资料汇总等一整套制度,特别是每月形成一份报告的做法,将观测到的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更加科学严谨地呈现。“我们已经拍到了136种鸟类,并对它们的迁徙规律有了较为完整的记录,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武心龙兴奋地说。
“日复一日,跟着潮水寻找鸟的踪迹,拍回的照片一张张清点计数。”武心龙告诉记者,虽然团队成员年纪大、性子慢,但大家把这视作长期调研的优势。有时为了靠近拍摄,就在草丛里匍匐前进。特别是观察刚出生的小鸟,更要慢慢蹲守不去打扰。“最兴奋的是拍到带有环志‘身份证’的鸟,那更要拍真切。”武心龙解释,这样可以通过后期的比对、咨询,确定鸟环类型、编号及候鸟的飞行路线,为世界鸟类调查提供一手数据。
除了鸟类观测,协会的工作也落脚在公益宣传上,也曾因此在全省志愿者服务交流大会上获得金奖。“成就感不是来自发现捕猎者,而是感受到爱鸟护鸟的氛围越来越浓。”在向市民介绍完《连云港滨海湿地保护条例》后,武心龙感慨地说,“得益于这部全国率先出台的滨海湿地保护领域地方性法规,这几年伤鸟捕鸟的行为显著减少。正在进行的湿地高潮地建设等保护措施,也将为鸟类栖息带来更好环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慧洋
通讯员 易敏
图片 武心龙
编辑: 戴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