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讯(记者孙建伟 通讯员贾岚、卢思佳)“薛队长,这件衣服侧面裂开了,帮我补一下吧。”“稍等,马上好。”
一大早,信都区团结小区居民孙令芬就拿着需要缝补的衣服来到家门口的“衣心衣艺”缝纫社,请志愿者帮助缝补衣物。志愿服务队队长薛广志接过衣服,熟练地铺在工作台上忙碌起来。很快,衣服破损处就缝补好了。
“岁数大了,穿针引线的活儿干不了,裁缝店又不好找,缝纫社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孙令芬接过衣服感激地说。
“衣心衣艺”缝纫社是信都区团结路街道守敬社区在社区党委牵头支持下,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场地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为社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免费缝补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缝补需求。
三台嗒嗒作响的缝纫机,一间不大但干净整洁的房间成了邻里互动、邻里相知、邻里相守、邻里相助的“暖心屋”。
服务队成员由5位擅长缝纫的热心居民组成,每周一到周五是集中服务时间,志愿者们免费为辖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修改裤脚、更换拉链、钉扣子、熨烫衣物等日常缝补服务,每周六、周日上午是自助缝纫时间,缝纫机免费为有缝纫技术且有缝纫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
“不光是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只要会缝纫技术的都可以过来为大家提供帮助。”信都区团结路街道守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丽超说,缝纫社刚成立,就有居民捐赠了一台缝纫机,后来经常会有居民捐赠旧衣物、边角布料,在缝纫社成员的巧手下制作成一些坐垫、抱枕、购物袋、围裙之类的小物件,免费送给辖区内有需要的一些孤寡老人、特殊群体群众,既弘扬了爱老敬老、帮扶济困的传统美德,又变废为宝。
缝纫社设有专门的衣架来挂记为居民缝补好的衣物,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每一件缝补的衣物进行登记,方便居民领取自己的衣物,对于特殊群体,还会提供上门服务。
补的是衣,暖的是心。缝纫社衣物登记册上已经写满了名字。居民们说,一针一线缝补出社区邻里情,一点一滴志愿服务暖人心。
近年来,信都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为依托,以群众需求为立足点,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