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琦
5月29日下午,七旬老人廖显华在自家房前屋后打扫卫生,老人位于应城市城中街道汪家台社区三路212号的家周围,路通畅、巷整洁、墙有色、人精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社区一至四路,始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向东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自建房居民区,1532户居民居住于此。
房屋密度大,无序建筑多,“断头巷”杂,泥巴路、烂草地比比皆是,蚊鼠乱窜,一场大雨,水能漫进屋里……这里居民多年为此心忧。
怎么办?2022年初总结辖区老旧小区改造经验会上,社区党委书记郭桂萍试探性地提出,对一至四路居民区进行改造。
破题很难:涉及要拆除一千多户居民无序建筑,打通120多条逼仄的“断头巷”,人手亦不足,又没有专门资金。
“这种体量的涉拆工作,很敏感,很无解。”有人向时任社区党委书记仅几个月的郭桂萍“泼冷水”。
当年2月7日的现场摸底中,居民对此的反应也让社区干部们感到压力:无序建筑是要拆,但“要拆先拆别家的。”
民忧当解,郭桂萍表示,坐办公室想,都是困难,到实地去干,全是办法。无序建筑不好拆,多上门做工作;没有资金,向上积极争取;人手不足,那就放弃部分休息时间,挤出空来和居民“泡”在一起。
三路巷道打通、路面改造是第一步,但居民徐婆婆的闲屋挡在路上,要拆,婆婆不同意。
郭桂萍在走访中了解到,婆婆的邻居刘振东与其关系很亲近,便找到刘振东帮忙做工作,身为党员的刘振东立马答应下来。
随后的日子里,郭桂萍和刘振东等人一次次上门,对婆婆进行耐心劝说,承诺尽最大努力改善婆婆的居住环境,直至婆婆解开心结,同意拆除闲屋。
与此同时,社区召开9场屋场院子会公开议,4次居民代表到社区集中议,320人次家家户户上门议,让大家知晓社区要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
“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这是社区与居民沟通时说得最多的话语。
做通居民工作,三路顺利开拆,存在数十年的无序建筑一一拆除。
破而后立,升级幸福。社区在广泛咨询居民改造意愿的基础上,召集社区具有建筑、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技能的人才25人、关心社区发展的热心人132人、群众威望高的老人17人听取意见,采用他们关于污水处理、墙面刷色、水管改道、后期管理等专业性建议8条。
谋定后动,居民支持,工作顺利。三路率先示范,拆除无序建筑,疏通巷道,拓宽黑化路面,墙面刷上靓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美。
示范见效,去年至今年一年时间里,一、二、四路顺利建。据统计,一至四路硬化及刷黑道路面积28230平方米,铺设排水管6010米,建出户井593座,整理空中管线500余米,实行地埋300余米,居民共计投工投劳2200余人次。
今年3月,一至四路墙面分别以黄、蓝、橙、绿四色嵌入春光,部分空中线路用绿色饰品装饰,路面宽到可以会车,房前屋后的泥巴地也变成柏油路面,社区干部、居民聊及,纷纷称“干成了事”。
众“智”相汇,同建美好家园,“你和我”逐渐向“我们”转变——60余个垃圾桶有居民出资,宣传彩画有居民指导,136户房前屋后盆景绿植是居民栽种,公共卫生居民自己打扫……
夏日,走在社区整洁的路面上,郭桂萍再次回访一至四路居民。
“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雨,跟一年前比,再也没有积水,这就是显著的变化……”廖显华对比很实在,他和邻居们的笑脸上,越来越清晰地映射出幸福的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