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日,红山区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数字产业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的运行有效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数字农业项目总投资99.75万元,占地6000亩,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农业技术,包括远程监测、智能控制、数据分析等方面,大幅提高了作物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对土壤、气象、水源等多种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种植户可以精准地调整灌溉、施肥等,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得到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此外,数字化农业技术还可以预测病虫害等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大大降低了损失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数字农业就是‘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红庙镇党委书记李红蕾说,该项目通过建设东南营子村数字农业项目总架构,配套田间生产管理系统和农业“四情”监测系统两大服务系统,以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设备和云平台网络作为辅助工具,有效整合田间生产管理全链条信息资源,利用物联网传感和自动化执行装备,为种植户提供农业生产数据监测及收集、数据传输及分析、自动控制及预警、种植技术指导、产品追溯等多种实用功能,实现农产品从种到收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测、预警、指导、溯源。
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入降低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数字化,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效率和处理效率,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红庙子镇乡村振兴工作人员隋浩宇介绍:“将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新兴科技与农业生产种植应用场景紧密结合,通过在项目基地内安装综合气象站、土壤墒情仪、孢子捕捉仪等多种智能化设备,实现光、温、水、肥、气、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全天候实时监测及精准调控,大大节省劳动力投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通过极端异常天气预警、病虫害爆发预警、远程设备管理等功能,对作物生长全程进行线上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
在全面建成高效节水试验区以来,红庙子镇各村实现了土地集中流转,打破了原有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实现了“节地、节水、省肥、高效”的预期成效。
“传统的种地过程非常耗费人力,自从引进数字农业项目的信息平台后,实现了对土地温度、湿度、虫害等信息的实时监测,生产过程更加智能、便捷,更好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使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化,也提高了效益。”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潘富说。
在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大田农业种植历史悠久,拥有网络基础比较完善、地块集中完整、交通便利、高效节水设施全面铺设等优势,着力在东南营子打造数字农业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红庙子镇以东南营子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契机,6000亩耕地实现了土地流转,资源整合让群众在获得实实在在实惠的同时,逐步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价值。“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等新兴模式的出现,“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的深入,生产和供销合作平台的搭建,让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够更加专业化、数字化、科技化;立足数字云广播、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覆盖,数字乡村的发展根基在东南营子村逐步筑牢,“数字农业”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推手,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