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热点资讯 > 正文

全球今亮点!晋源压面:传承30载,香飘千万家

来源:锦绣太原    2023-06-29 16:49:29

“六月牺汤赛人参。”在晋源,喝牺汤的习俗再次迎来盛夏的狂欢,而牺汤的灵魂伴侣那便是晋源压面。

走进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沿着墙上的“压面”招牌和电话指示走,迎面而来就是满院笔直的面条。小院玻璃封顶,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顶上悬挂着6扇电风扇,不停吹着风。自制的钢筋支架上,淡绿色的面条对折悬挂,细长的面条笔直顺滑,看起来极具美感。面条随风摆动,仿佛少女的秀发,绿豆和麦香随之阵阵袭来。

豆面压面是他们的主打产品,也是众多晋源人在红白事宴中不可或缺的重头戏。自古以来,晋源地区种植小杂粮较多,冬季蔬菜少且单调,人们为了调剂会变着花样制作小杂粮,因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氛围。其中,豆面因其方便保存和耐煮筋道,逐步从众多谷类饮食中脱颖而出,形成一道流传多年的“擀面汤”。


(相关资料图)

明代洪武八年,修建太原府时,擀面汤乡俗在乡间蔚然成风,多出现于官方祭祀和民间红白事宴上。曾有一份小记记载了明代嘉庆年间的擀面师傅,其为了招揽生意,身背一根长八尺、虎口粗的擀面杖,杖的顶端挂着象征五谷的彩布条,骑着马在十里八乡宣传。他能把豆面擀得薄如蝉翼,用拖刀把豆面切得细如发丝。切好放在用柳条编制的筛子里晾干,可保存几个月。这样的豆面久煮不坨,面汤清亮,尝起来韧性筋道。

“后来能做这种豆面的人越来越少,擀面也就演化成现在的压面,我们这一干就是30多年。”王舍贵回忆道。“这都是真材实料,每天要准备至少50斤鸡蛋,也不额外添加盐,面条煮出来爽滑筋道,吃起来满口留香。”王舍贵说。

随着他日渐年迈,大女儿王亚茹逐渐掌管日常业务,面条也常常供不应求,今年年初他们购进了一套轧片成型机组,可以自动拌面、压面,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前一小时只能用掉50斤面,现在一小时就能用掉200斤面。”王舍贵说。

绿豆压面有绿豆面、白面占比二八、四六、五五等多重配比,其中卖得最好的是五五配比的豆面。每天早上,父女俩把绿豆面和白面按配比放进拌面机,再按照1斤1个鸡蛋的比例把鸡蛋倒入,加入一定量的清水,仅2分钟30斤的面就拌好了。拌好的面经过几个滚轮被压成固定宽度的面片,只需将其放入压面口,1.4米长的面条便源源不断地被推出挂在面杆上。接下来,把一挂挂豆面挂在院内晾干即可。王舍贵介绍,院内如要晾满须用掉500斤面。

晾面也有讲究,必须跟着天气温度随时调整。晴天只需4、5小时即可晾干,雨天则可能需要一两天时间。湿度太大,要加长吹风时间。湿度太小,则要么减小风力要么缩短吹干时间。“这样晾干的面条才会很筋道,不会太脆。”王亚茹说。

晾干的面条还需要王亚茹手工切割,切出的长度才更满足当地人的需求。一般来说,上午用于压面晾面,下午则需王亚茹用菜刀不停切割才能跟赶得上出货的时间。

电话响起,是晋源街道一户人要80斤豆面,6月30号来取。王舍贵一边“哦哦”地应着,一边把关键信息记在本子上。上面细数着他们一路走来沉甸甸的步伐:二花、铁柱、仙花、贵中、俊俊,是他们的老熟客;赤桥、晋祠、晋源、北大寺、古城营、牛家口、小站营、棘针社区,是面条销遍全区的足迹。“因为压面容易碎,还有不少人特意买了给亲戚朋友们带过去,都想让尝一尝这种原汁原味的压面。”王亚茹说。

他们的面条备受当地人喜爱,这也推动了他们不断地创新,开发出各种口味的蔬菜面。有胡萝卜口味、菠菜味、香芹味、火龙果味,面一煮开香气四溢,好看又好吃,深受宝妈们青睐。

王舍贵和王亚茹坚持使用真材实料制作面条,保证面条的味道和品质。这家店开办三十多年,早已成为晋源人记忆里的味道,一道极具人情味和本土特色的地标美食。

来源:晋源发布

关键词:

公益资讯

+更多

云阳资讯

+更多
萧敬腾上过几次春晚 萧敬腾春晚唱歌破音是哪一年?
萧敬腾上过几次春晚      萧敬腾春晚唱歌破音是哪一年?
萧敬腾上过几次春晚萧敬腾一共上过三次春晚,分别是2011年,2018年和2022年。2011年,他李健、方大同同台演唱2018年,他与袁娅维、迪玛希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