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认为,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406907亿元,占GDP的比重攀升至12.2%,有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课题组此前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50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为49.9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的35.1%,占GDP比重的12.5%。
不同机构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口径或许有差异,但银发经济中所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显然已是共识。先期老龄化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银发经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是老龄化社会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形态之一。仅以旅游为例,刚刚过去的暑期,银发族的身影活跃在各大景区,在青山绿水间旅居康养也受到众多老年人欢迎。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时期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年人将超过1亿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过万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如今站在中度老龄化社会的门槛前,我国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长寿时代,银发经济是一片“蓝海”。当前,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对于低龄健康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许多人的身体状态和心态依然保持年轻,在社交娱乐、精神文化、终身学习、健康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有较多需求。而对高龄失能失智老人而言,生活照护、养老服务等则是重要刚需。不远的将来,随着“70后”“80后”群体步入老年,他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能力又将给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图景。新时代的老年人,不但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可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发展好银发经济,既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银发经济取得了初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其中。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国内养老相关企业超40万家,其中2018年以来新注册企业占比超60%。“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但从目前看,产业发展仍旧总量不够、结构不优、供需不平衡。
主要的问题,不在于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与老年人对用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相比,与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消费意愿相比,供给的产品没有及时跟进,质量和服务都有待提高,大量细分需求尚未得到重视和满足,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消极的“刻板印象”,弱化了对老年消费群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产品不“适老”、选择少、不会用、维权难,让许多老年消费者不得不“将就”,更谈不上“讲究”。特别是当老龄化遇上智能化,一边艰难跨越“数字鸿沟”,一边努力躲过“网络陷阱”,成为很多老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让银发经济的消费潜力真正变成发展实力,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方共同发力。银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府要强化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能,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减少后顾之忧。老人“急难愁盼”的诸多“关键小事”,正是政策的发力点、市场的增长点。要着力解决老年助餐、失能照护等事项,对公共基础设施、居家环境、交通出行、智能应用等加快适老化改造。完善要素支持,培育更多主体,推动银发经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夸大宣传等欺诈老年消费者的行为,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