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建议南昌建网红城市,官方劝其好好读书为何惹争议
近日,江西南昌一位大一学生多次在人民网向南昌市委书记留言,建议南昌建设商业城市、网红城市,例如随着人口增多,太古里、skp等都是南昌所需要的。南昌市委民声通道3月14日回复称,作为一名大一学生,重点是学习,希望你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顺利毕业和就业,为社会多作贡献。
南昌官方的这一回复引发广泛关注。面对大一学生建设南昌的拳拳热情,官方建议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很多人颇感不适。在他们看来,年轻人敢于、愿意参政是好事,这样的热情本应该嘉奖。而官方的回复让人感觉,大学生水平不够,就应该回去好好学习,有真本事了再来提建议。照这样的逻辑,扫大街的环卫工、拧螺丝的工人文化水平相对有限,他们是不是都没有资格为城市发展提意见了呢?
在一片质疑声中,也有很多网友认为南昌官方的回复没问题,甚至为其叫好。事实上,除了建议大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外,官方对他屡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一一给予了回应。
比如他建议南昌建设商业城市,引进太古里、SKP等大型商业体,官方则回应,现在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资本是逐利的,有利可图自然会过来。对于“仿照其他地方建设网红城市”的提议,官方称,城市建设本就是见仁见智,每个地方都有其特色,要更多体现历史文化,强调地域特色,不能无条件照搬,搞得不伦不类。相对于大学生看似花里胡哨、不接地气的提议,官方的回答有理有据,体现了浓浓的务实作风,符合民众不“瞎折腾”的期待,因而“劝大学生回去学习、审慎建议”,变得顺理成章且可以接受了。
其实,对于反感官方回应的人群来讲,这件事的焦点,不在于大一学生的建议有没有价值,也不在于官方的回复有没有道理,而是在于,大一学生提建议的热情需要得到鼓励,权利需要得到捍卫。
正如官方所言,城市建设本就是见仁见智,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城市朴实、宜居就是王道,但对这位大一学生而言,他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同其他网红城市一样,有一些特色标志,公交站台、斑马线、垃圾桶的设计能更有创意,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这些建议且不说有没有可参考的价值,本身就代表了他心目中美好城市的样子。现在他把自己理想城市的蓝图呈现于公共空间,屡次建言希望相关部门吸纳,就算其愿景天马行空了一点,青涩幼稚了一些,都不影响他行为的正当性。
正因为城市建设见仁见智,且关系到每个身居其中的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城市规划不能只听一家之言,也不能光由某个部门说了算,理论上,全体市民都应该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对于大事小情应有一定的发言权。然而,现实中,城市规划更多表现为政府规划部门的行政职能,往往体现的是决策部门的意见。
而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完全由行政主导的城市规划,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行政主导的思维,往往深受现代城市美学观念的熏陶,认为城市布局就应该和美丽画册的设想图一样,有四通八达的马路,光亮整洁的市容,整齐划一的配套建设。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彼此界限分明,互不干扰。它可能满足了主政者和规划师对秩序的渴望和根深蒂固的审美偏好,但却离市民实际生活的需要相差甚远。
美国都市学教授雅各布斯,在其经典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一个例子。旧城区的商业区和住宅区交织在一起,孩子在街道玩耍的时候,父母完全不用担心他们的安全,因为社区内部连接紧密,沿街商铺里的老板都是有效的守护者,他们熟知孩子的家庭情况,但凡有陌生人靠近,就会及时出手。而被现代美学观念改造的新城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分得清清楚楚,孩子固然可以去中心公园玩耍,但没有了这种自然交叉的人际关系,没有人时时刻刻帮忙盯着,很容易遭受危险,父母不得不陪伴左右。两相比较之下,哪种城市设计更宜居、便民,更有烟火气,一目了然。
雅各布斯提到,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对美观和秩序的单一追求,往往会破坏市场的自然需求和城市自然扩展的边界,切断了不同人群之间的连接,从而窒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以,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居民参与的规划方式开始在西方兴起。很多国家纷纷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公众在城市建设中的充分参与。在我国,虽然制度方面不乏有听证会这样吸纳公众意见的途径,但由于法律保障和技术操作手段的缺位,这些形式很难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新闻中,这位大一学生的意见,某些方面有点异想天开,缺乏科学论证,但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难得的议政热情,也代表很多人想要参与城市规划的热切愿望。所以,他们很难接受官方的答复。因为公共讨论并不是有能者居上,而是一个多方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磨合之下达成共识的过程。只要政府广开言路,真诚地向市民征求意见,自有很多高质量、专业的看法涌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当然,也要看到,南昌官方在角色定位和措辞上虽有改进的空间,但若说他们不要让大学生提建议,也不公正。前面说过,对于这位大一学生的建议,他们作了认真细致的回复,陈明了不予采纳的理由,这本身体现了他们对民众意见的重视,比起千篇一律的自动回复,或者安全的应对话术,这更能彰显他们与民互动的诚意。希望这种互动的精神可以延续下去,在严谨作答的同时,也能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城市发展的兴趣和意向,让城市规划反映公众的意志,贴合社会实际需要,真正支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