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埃德森认为,所有吸引观众的剧本都可以被分解成20~23个独立的段落,他将之称为英雄目标序列。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论主要适用的对象是电影剧本尤其是个人成长类故事的创作。不适合短片和电视剧。
(资料图)
英雄目标序列的每一个目标段落通常包括2~4个场景,根据需要灵活变通,由一个具体的短期目标+新情况构成一个可以不断衍生的故事链条,以保持可持续构建并强力递进的戏剧张力。
埃里克指出,英雄目标序列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目标段落数量是固定的,20~23之间的差异来自于第三幕。
具体说就是——
第一幕总是包括6个英雄目标段落即段落#1~段落#6
第二幕总是包括12个英雄目标段落即段落#7~段落#18,#7~#12为上半部分,#13~#18为下半部分。
第三幕根据故事特点目标段落的数量从2~5个不等,但最少不低于2个,最多不超过5个。
段落#6和段落#18分别为一二幕和二三幕的衔接点,这两处必须出现惊人的意外#1和#2来制造转折,实现从上一幕到下一幕的跨越式发展。
段落#12作为第二幕的中点,也是整个故事的中点,将承担把故事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重要作用,#12之前,各种铺垫必须完成,各种角色必须全部上场,主题必须完成揭示,目标必须从渴望到具体完成清晰化,#12之后故事的主要作用将是冲突和对抗,不能再去安排新人物登场,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矛盾,冲击高潮,收尾剧情上来。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英雄目标序列是针对主人公而言的,所以在应用之前必须先明确主人公是谁,有几个人,主人公最好不要太多,否则每个主人公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英雄目标序列,故事线会变得异常复杂,难以驾驭。
埃里克对每个目标段落都做了详细的要点归纳,但是过于详细结果可能是大家根本记不住,也不会使用,但参考一下,看看总是无妨的。
第一幕
段落#1:
a. 呈现一小段主人公当前的日常生活;
b. 给观众迅速喜欢主人公的理由;
c. 初次使用主人公的个人情感保护壳;(这里我觉得太绕了,我个人理解就是心里舒适区的意思)
d. 当主人公追求某个积极目标时,某种危险或不公平的伤害出现;(其实就是要告诉观众心理舒适区并不舒适)
e. 建立主人公对日常世界的现状的不满情绪。(想要踏出心里舒适区改变现状)
段落#2:
a. 故事的总体冲突开始;(其实就是展现主要矛盾。大家想为什么要有这一步?因为故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矛盾和冲突来推动的,#1只是一个开场和切入,不能一直停留在#1,完成开场后就要进入故事了,所以此时主要矛盾就必须有所反映才行,否则剧情没法推动,所以理解了原理之后,就能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埃里克的个人发明和创造,这只是情理之中而已)
b. 引发事件出现;(引发事件就是常说的激励事件,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c. 第一次呈现由过往创伤引起的主人公内心的情感痛楚。(不太好理解,我来注释一下,段落#1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习惯的应对方式,但这个方式是有问题的,主人公自己也隐隐觉得不对,但很难走出这种多年经历所造就的心里舒适区,对现状有所不满但并没有采取行动改变,这里就是让我们进一步去理解主人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反应模式,它是有原因的,所以想改变很困难,但改变又是必须的,因为这种反应模式并不是真正地对他好,仍然还在让他受伤,这只是一种暂时性地自我保护机制而已,不是长久之计。)
段落#3:
a. 主人公面临历险召唤;(不管怎么样,走出“舒适区”本来就是一次冒险之旅,因为它会打破稳定,带来很多未知和不确定)
b. 丰富情节地新人物登场;(很好理解,马上就要开启冒险的旅途了,意味着主人公会和世界产生新的连接和反应,那自然少不了和新人物的接触,所以现在应该让他们登场了)
c. 故事节奏加快;(这是因为这里开始有行动了,行动会加快节奏。)
d. 爱恋对象第一次出现;(爱情的第一次登场)
e. 针对主人公的陷进已就位;(可能是反派干的,也可能是主人公自己的心理障碍,总之就是历险是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想当英雄就必然受到考验,现在就是第一个阻碍的铺垫)
段落#4:
a. 新人物和关系得到发展;(#3新人物出现,#4新关系发展)
b. 导师、恋爱对象或伙伴第一次出现;(#3如果没有出现恋爱对象,这个时候应该出现,这一段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剧情要在#3的基础上前进,就需要增加新人物,但为什么是导师和伙伴或爱人这种“我方队友”而不是反派登场呢?因为现在还只是冒险之旅的开始,主人公终于决定走出心里舒适区,不能马上就他打击回去,总得先有一点点希望才能有勇气改变啊,所以这里需要来一些支持的力量。)
c. 当主人公在追求他的总体目标时,故事节奏加快;(导师、爱人和伙伴都是能为主人公提供帮助的角色,主人公从他们身上获得战斗的勇气和力量,开始追求改变)
d. 主人公被迫冒险一搏;(做了这么久的心理建设,终于决定冒险一搏,比如写下辞职信)
e. 主人公踏入陷阱。(不可能冒一次险就成功了,反对力量在#3已经布下陷进,现在可以给主人公一点挫折尝一尝了,告诉他,改变不是这么容易的,你最好想清楚能不能承担起后果)
段落#5:
a. 主人公的渴望得到揭示,为实现目标提供个人情感动机;(这里怎么理解?你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对现状感到不满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这只是一种渴望,但是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尚不清楚,比如你想辞职,但是辞职之后能干什么呢?可能还没想明白,所以主人公的目标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清晰明了的,他需要一个过程帮助自己认清目标,现在只是有这种渴望,有这个情感动机而已。)
b. 向主人公直接展现对手的力量和对手本身;(很快就要进入第二幕了,第二幕又被称为【对抗】,那么对抗谁呢?现在就得让反派上来,明确对手是谁,展现对手的实力和强大,给主角施加压力,待他冲破这个压力的时候,形象就会变得高大起来。)
c. 主人公对历险召唤感到迟疑,或直接拒绝历险召唤;(主人公有点迟疑和退缩了,这是【曲折】的应有之义。给他后悔的机会,一是符合人正常的心理反应,二是迟疑后还是选择反抗,张力就起来了)
d. 主人公踏入之前布下的陷进(如果在#4没有踏入陷进的话)
段落#6:
a. 陷进机关触发,困住主人公;(对手的力量第一次出击试图击败主角的第一次冲锋)
b. 惊人意外#1出现;(面对强大的对手,主角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事实上,真实的生活中很多人在这里就会选择妥协,那么他们的冒险故事也就只能终结在第一幕的尾声了,永远无法进入第二个阶段,但我们是写故事,我们不可能允许主角退缩,即便他想放弃,也要制造一个惊人意外#1,让他不得不选择面对对手,发起挑战。这个惊人意外#1通常是不那么好的事情,比如有人死了,导师或者伙伴被反派杀了,或者导师死了但是留下遗言让主角替他完成心愿等等之类的)
c. 电影的主要情节线和主人公追求的特定目标都变得清晰。(经过惊人意外#1的刺激,主人公开始想明白自己的目标,他要向强大的对手发起挑战,现在他的情绪很强烈,他已经做好准备进入第二幕了。)
第二幕
(第二幕太长了,所以分成上下两部分)
第二幕上:每一个主人公都跌跌撞撞的进入第二幕,步履维艰,危机四伏。现在他必须自己爬起来,重整旗鼓,并尽力弄明白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主人公必须面对这个陌生的新世界。所以他在第二幕启程之初,有点茫然且缺乏自信。
段落7:
a. 主人公绞尽脑汁寻觅良策,独立应对或者与他人合作;(因为第一幕的最后,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以第二幕开始必须要开始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推动剧情)
b. 主人公承担电影特定的情节目标,这需要相当的挣扎和努力;(对主人公的行动做进一步刻画,任务很难)
c. 主人公的内心冲突显现……
(行动是表面的,还要关注到心理的变化,这种挑战行为是对以往心理舒适区的颠覆,此刻会遭到反噬,因为他正在尝试用一种新的行为模式应对环境,而他当然还没有完全适应新模式,所以内心会非常难受)
d. 并揭示出电影的主题……
(有点类似于你写作文,开篇引入后要在展开论证之前先点一下题,主题的揭示通常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点出的,比如人物的某一句对话,当你看完整个故事回头再看这句对白,就会惊觉,原来故事这么早的时候就已经暗示出主题了,主角也只有围绕着主题展开行动,才能获得英雄之旅的胜利,如果他背道而驰,那么最后一定是他为此付出代价的be结局以警醒世人。)
e. 新人物走进主人公的挣扎,他必须开始辨别敌友。
(我们说过,所有人物必须在第二幕上半部分结束前全部出场,现在就是时机,因为主角选择战斗,所以一定会遭到对手的反击,新人物此时登场是非常合乎逻辑的,对手可能会直接现身,可能会找代理人,可能会乔装成盟友试图欺骗主人公,留在他身边当卧底,有很多可能供你想象,同时也会有帮手出现为主角提供帮助,主角要学着分辨敌友,这是他成长的重要一环。)
段落#8:
a. 对手的力量得到展现;(我把它翻译成对手的第二次攻击,这次攻击一定会比第一幕更大,或者说第一幕的攻击只能说是威胁)
b. 风险增高;(第一幕主角只是感到来自对手的强大威胁,现在是真正地面临对手的威胁,所以风险增高)
c. 主人公经受训练或得到教导来掌握前路斗争所需的特定技能;
(为了让主人公能获得战胜对手的力量,需要安排他学习技能,提升实力)
d. 盟友和敌人进一步确立;(比如团队的分化或者内奸的识破)
e. 当主人公或他亲近之人言语间表达他内心的情感问题时,人物成长的第一步时常出现(人物成长的第一步可以出现在英雄目标段落#7~#10之间的任何地方,但最常出现在段落#8)
(这里怎么理解呢?我理解这属于故事的暗线部分,明面上的故事线是主人公挑战对手,暗地里其实是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所以主人公现在的内心状态是有变化的,他对于自己以前的“不成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这里我们最好给他安排一个视点角色,走进主人公的内心,通过自然的对白将此刻主人公的内心状态揭示出来,因为这种成长是隐晦的,如果不安排视点去揭示,可能观众就无法共情到,而揭示出来的内容一定是主人公对于成长的感悟。)
段落#9:
a. 推高紧张度和提升节奏或故事力量的行动迸发或情感强烈的时刻出现;(这是因为#9已经进入第二幕的中间部分,接近中间点段落了,离#6惊人意外#1也已经隔了两个段落,#7#8主人公都是在积蓄力量,压抑已经够了,必须释放一波,否则就有点乏味了)
b. 主人公展现出他的身体能力;
c. 主人公冒险一搏,却事与愿违;(行动然后失败)
d. 主人公考虑放弃。(对失败做出反应,通常是消极的,因为需要和他前面的积极进取形成一个对比反差来提升张力。有没有觉得这里跟第一幕的#4和#5很像,主角再次努力再次失败再次犹豫退缩。)
段落#10:
a. 主人公受挫被遭打击;(对失败的反应)
b. 主人公咨询新的导师;(第一幕的时候主角退缩是被惊人意外#1逼回来的,但现在他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成长,不能再轻言放弃,所以整理好情绪之后还是要继续想办法,比如咨询导师)
c. 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突然出现;
d. 主人公没有出现的次要情节的旁切场景展开。
(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c和d的合理性,结合了一下斯奈德的十五节拍表,我觉得可能这里是属于一个放松情节,因为前面的段落都过于紧锣密鼓地推动剧情了,观众可能有点疲劳,现在让他们看一点次要情节,休息娱乐一下,准备为下面即将到来的紧张积蓄势能。就像高燃混剪高潮部分来临前会有一段呼吸留白舒缓的部分。)
段落#11:
a. 主人公接近对手的虎穴或权力中心;(这属于是对手发动第二次攻击后主人公的一次反击吧,总得有点实质性进展)
b. 冲突变得越发激烈;(之前主角是被动应战,这里是主动挑战,冲突的激烈程度比前两次都更为激烈,符合剧情渐进式爬坡的节奏要求。)
c. 主人公和对手的代理人战斗爆发;(为什么是代理人战斗,因为现在剧情才到中间,就和最后的大boss对上了,那后面还怎么写大高潮。)
d. 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
e. 由导师提供培训、指导或咨询的最后机会。(作为一个新手找点外援和帮助还说得过去,后半部分要进入核心对抗了还找导师咨询就不太合适了,后面要更多描写主角依靠自己完成挑战)
段落#12(中间点):
a. 主人公达到无路可退的十字路口,一旦跨过便再无回头的可能;
(中间点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没有退路了)
b. 人物成长的重要的第二步出现,此时主人公直接对抗阻碍他实现自我目标的内心冲突;(第一次人物成长发生在#8,那时候是一种情感层面的坚定,现在是行动层面的坚定,我们会发现,人物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发生在挑战对手失败后又站起来的时刻,每重复一次这个过程,他就比以前更成熟一点)
c. 恋人第一次事实上或隐喻上的亲吻或发生关系——或是同伴的搭档关系正式确立,加深了彼此的承诺;(属于B故事也就是暗线的部分,在故事的中间点,感情线要有实质性进展。)
d. 基调和叙事风格不同于电影中的其它任何部分;(埃里克的举例是比如蒙太奇的剪辑等,我不知道对应小说的话应该是什么,或许就是温情的一刻吧)
e. 倒计时开始;(制造紧张感,故事进入新阶段了,即下半场,结束的倒计时)
f. 事实上或象征性地卸下伪装,内在真心得以揭示;
(f是b的结果状态,属于暗线,内心的成长轨迹。在故事中间点,主人公终于认清内心,不再犹豫和质疑,即是前路艰险,但他的心已经能够坚定而坦然地面对困难,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戴着虚伪的面具违背本心地活着,仅仅只是因为习惯的力量)
g. 以事实上或象征性地死亡和重生的出现来代表主人公幼稚的结束和成熟的开始。(死亡的是从前的他,重生的是全新的他,进入故事下半场的主人公已经是焕然一新的一个人,他将彻底告别从前的自己)
第二幕下:冲向高潮。
主人公眼中燃烧着视死如归的火苗。从中间点段落发起冲锋。此时。主人公早已经没有了退路。随着他朝着自己的目标全速前行。节奏也不断加快。至此。所有的情节设置都应已经完成。所有的冲突线都已经清晰的描述。第二幕的后半段应该关于对抗和回报。除了已经得以确定的对手的代理人。你很少再发现有重要的新人物出现。如果你的故事为了保持积极而需要毫无预兆。跳出蓝图的情节设置突然再次出现。那么你的剧本肯定出了问题。
段落#13:
a. 主人公带着重拾的勇气向前挺进;
b. 一个新的难题突然出现;
c. 主人公再次拿起他那破损的自我保护和孤立的内心情感的保护壳;
d. 主人公和对手之间的冲突已经变成了极为私人的额外证据出现;
(退一步,进两步,我们仿佛又看到了#4#5#9的再次重复,第三次了,看来改变真的很不容易)
段落#14:
a. 节奏略微放缓,并为主人公提供一个沉思时刻;(所谓事不过三,努力了三次,受挫了三次,是不是哪里不对呢?沉思时刻)
b. 爱恋对象或伙伴,甚至是主人公自己带出他此刻尚不愿意面对的内心冲突问题;(一段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
c. 一个挑战主人公的重要的新想法出现;(有方向了!)
d. 重要的新想法为在英雄目标段落#15中即将出现的第二个行动迸发做好了铺垫。
段落#15:
a. 行动迸发中的行动和能量,抑或戏剧冲突让事件骤然激烈起来;(经过沉思的再次挑战,不仅有勇气更有智慧,威力将更大)
b. 主人公体验到胜利的假象,或至少相信他能与对手平分秋色,所以他的终极目标看起来也不是遥不可及;(看起来接近胜利了)
c. 主人公短暂的安全感转瞬即逝;(虚假的胜利)
d. 牢固的感情关系可以激励主人公闯过行动迸发。(来点情感的抚慰,继续加油!)
段落 #16:
a. 目标段落#15释放的戏剧能量继续抬升,不是作为更多的动作冲突,而是作为冲突的强度持续上升;(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冲突继续升级。)
b. 主人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感到信心满满,并重新投身于终极的现实目标;(经过和对手多方缠斗,他现在了解了狡猾的对手,并明白了即将面对的问题的本质所在,他有信心战胜对手。)
c. 主人公对核心的故事冲突发现了一些新的视角;(之前的多次失败,和主人公的不断成长以及经历沉思时刻或者队友的启发,此时的主人公对解决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视角,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有发现的点。)
d. 人物成长的第三步可以发生在此(或者在英雄目标段落#17),主人公战胜了他的内心冲突。(主人公实现了蜕变,他完全战胜了自己内心的缺陷,彻底转变成一个全新的人,彻底走出心里舒适区,不会再退回之前的心理模式,不会再有丝毫动摇)
段落#17:
a. 为与对手或对手的代理人在第二幕的高潮中摊牌决战,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字面意思)
b. 对手的力量以主人公最为个人的方式得以再一次证明;(不好理解,大概意思是主人公从跟对手的交锋中实现了自身的某种顿悟,有点像修仙小说里面打着打着突然境界松动,悟了,要突破了……我太难了,确实很难翻译作者的意思……)
c. 倒计时接近零点或致命危险步步逼近;(字面意思)
d. 当主人公证明他为何与众不同时,他的勇气的力量得以展现——通常通过战胜他的内心冲突的人物成长的第三步(如果这没有发生在英雄目标段落#16的话);(#16已经完成了成长的第三步这里就不用了,没有的话,抓紧完成)
段落#18:(第二幕的高潮/惊人意外#2/幕间衔接段落)
a. 一个比常规更长的段落——有时候会长达10分钟或以上;(长是因为它很重要,是第二幕的高潮点,信息量大)
b. 第二幕的高潮达到了冲突和行动的顶点——但这没有彻底解决故事的核心问题;(如果彻底解决了就没有第三幕了)
c. 主人公展现成长的新自我;
d. 主人公相信自己已经战胜了内心冲突;
e. 惊人意外#2带给主人公整个故事中最大的反转——通常是消极的。
f. 在浪漫喜剧中,感情中核心的谎言或欺骗常在惊人意外#2中得到揭露,背叛的痛苦让恋人看似彻底分手。
(cdef都是字面意思,应该能理解吧,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核心问题,但主人公已经成长了,因为第三幕要来了,所以转折也要来了,不仅要转,还要大转,所以出现了惊人意外#2,通常是消极的,但也不是说不能是积极的。后面会讲到,如果惊人意外#2是积极的,那么第三幕必须迅速结束,只能有2个目标段落,如果惊人意外#2是消极的,则第三幕有3~5个目标段落)
第三幕(解决)
之前的18个段落,你对观众做出了承诺。
你已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场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并且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你做出了承诺,你会带给观众一个情感上满足的解决。他们会放松享受旅途和保持信任。现在是时候回馈这些忠实的观众了。
故事来到第三幕。你必须创建最后的2~5个英雄目标段落。这能使观众沉迷在故事中,直到最后,银幕淡出。
第三幕需要遵守的关键原则是:
1. 主人公必须自己解决故事的核心戏剧问题。不能依靠导师、恋人,伙伴等任何其他角色。
2. 主人公在第二幕中执行的求胜计划被惊人意外#2摧毁或被证实行不通,所以现在他必须在第三幕中即兴应战来解决问题。在包含人物成长的电影中,主人公在第三幕达到了情感上的完全成熟。此时他以全新的即兴能力来展现他的自我实现。他用第一幕不曾具备的洞察力和内在力量对抗对手,来证明自己的成长。
3. 必须场景不可或缺。第三幕的最后对抗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两个人物努力通过充满激情的谈话来解决关系,或者数百架战机的飞行员为了地球的命运和外星飞船殊死空战,两者都可以。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最后决战。主人公和对手之间的冲突必须彻底解决。
4. 所有关键的次要情节必须有始有终。任何称得上次要情节的足够重要的故事线都需要以一个情结尾结束,不要留下任何未解决的故事问题,或任何重要人物的命运悬在半空。
5. 结局必须紧随,必须场景。结局的收尾必须总是在电影的最后一个英雄目标段落。在影片结束前,观众想要看到主人公的正常世界重回公平或者至少是平衡。
第三幕使用2个英雄目标段落的情况:
当惊人意外#2对主人公带来积极的逆转,而不是消极的逆转时,意味着主人公在第二幕的结尾已经获胜,那么第三幕最好简短。因为一旦主人公发现自己相比对手处于更有利的位置,那么重要的冲突很快会消散。所以是时候解决一切了,宣告胜利,然后结束。其他一切都会让人觉得拖沓,虎头蛇尾。
#19必须场景(即最后的决战)
#20结局(重归平衡)
第三幕使用3个英雄目标段落的情况:
通常是因为惊人意外#2是残酷的消极反转。需要在必须场景和结局之前添加一个段落供主人公理清思路,重整旗鼓。
#19理清思路,重整旗鼓
#20必须场景(最后的决战)
#21结局(重归平衡)
第三幕使用4个英雄目标段落的情况:
通常是因为故事在聚焦压轴的必须场景之间需要结束一些重要的次要情节。或者因为必须为随后成功解决故事的比赛建立新的情节竞技场。
#19理清思路,重整旗鼓
#20设置决战场地或者结束支线剧情
#21必须场景(最后的决战)
#22结局(重归平衡)
第三幕使用5个目标段落的情况:
很少,因为这将把观众的耐心推到极限。
总结完23个英雄目标段落,我只能说可真是太累了,这个东西如果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是很难运用的,因为埃里克写得太详细了,详细到让人根本记不住的地步,除非你在写作的时候把它当成词典,卡文的时候来翻一翻,或许能帮你定位一下你的故事目前大致处于哪一步,提示一下接下来的写作方向。
想要在故事之初就灵活运用,还是得用自己的语言去把逻辑顺清楚,从原理上去理解,同时辅助具体的案例多拆解熟悉,埃里克的归纳语言使得他这个英雄目标序列乍一看特别适合个人成长类的电影故事创作,其实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的故事,比如爱情片,但你在用的时候就需要翻译一下他的一些描述,不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混乱和生搬硬套的感觉。
虽然我们可能记不住每一个要点,但是我认为其中总体的思路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比如他也是基于对三幕式戏剧的深入理解来进一步做具体划分的,关于幕与幕之间的衔接是以两次惊人意外来完成的,目标段落之间是有短期目标+新情况这样的转折组合来保持张力的,中间点段落的重要作用,第三幕长短的灵活安排原理是什么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观点,都是可以超越电影创作往更广泛的故事形式去延申借鉴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