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时播报 > 正文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昝林森:应把“朱鹮在历史分布地重现”作为目标

来源:新京报    2022-03-10 14:35:24

朱鹮曾一度从人类视野中消失,1981年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时,朱鹮仅有7只。经过40年的保护,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发展到5257只。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是如何被保护的?未来它们还将在哪些范围内野化放归?下一步的科研方向是什么?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

截至2020年底,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已从7只发展到5257只

新京报:朱鹮的历史分布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

昝林森:据文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南至中国台湾,东达日本岩手县,西抵中国甘肃、青海交界处。

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造成的栖息地湿地干涸、非法猎捕等原因,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小,朱鹮在各国相继绝迹。

1978年,中国开启了为期3年的寻鹮征程。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调查队在陕西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村及附近的金家河村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新京报:朱鹮被发现后,当地是如何开展保护工作的?

昝林森:从1981年至今,陕西在朱鹮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在朱鹮保护的初期,种群增长恢复非常缓慢。1998年以来,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湿等工程成效逐步显现,为朱鹮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

另外,我们坚持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同步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保护管理体系,从跟踪蹲点式保护到栖息地保护与修复,从建立人工种群到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两种保护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近年来,陕西还先后在宁陕、铜川、宝鸡、西安、渭南等地开展野化放归。目前,放归种群发展较好,为朱鹮种群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京报:目前,朱鹮的种群数量有多少?分布范围扩展到哪里?

昝林森:随着种群数量大幅增加,朱鹮濒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到2000年,朱鹮的种群状态由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降级为濒危。

截至2020年底,全球朱鹮数量已由重新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7655只。陕西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5257只,占全国的79.45%,占全球的68.67%。全球唯一的朱鹮野生种群分布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县区。

目前,朱鹮种群的分布范围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陕西洋县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广东都已经重建种群。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日本、韩国也重建了朱鹮人工种群。

朱鹮野化放归区域正逐步北移

新京报:朱鹮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在野外生存面临哪些挑战?

昝林森:朱鹮属于中大型涉禽,在高大乔木上栖息、繁殖,在浅滩湿地觅食,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共同支撑。它们也比较“娇贵”,对食物比较挑剔,喜欢吃泥鳅、水中的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以及昆虫。

朱鹮每年自然产蛋大约4、5个,但它们还常常面临蛇、猛禽等天敌的威胁。

新京报:朱鹮保护被认为是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在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方面,陕西做了哪些工作?

昝林森:在就地保护方面,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局-站-点”三级管理体系。为准确识别野外个体,我们对野外出生的幼鸟进行环志管理,建立了朱鹮野生种群谱系档案。繁殖期时,工作人员在巢树主干涂抹黄油、安装防护装置,防止蛇类、鼬科动物等天敌侵袭;为了解决朱鹮繁殖期较大的食物需求和冬季食物短缺问题,我们还进行人工投食,提高幼鸟成活率。

开展易地保护,建立人工种群,不仅能够探索研究饲养繁育技术,积累疾病防治经验,还可以保护其遗传资源,为野化放归提供种源支持。

1981年6月,朱鹮“华华”因需要救助被送往北京动物园。1986年,北京动物园“朱鹮饲养繁殖中心”成立,利用1981年-1985年野外救护的6只幼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1990年,人工孵化出第一只雏鸟。

目前,以陕西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和陕西省林科院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为核心的人工种群种已经逐步形成,通过种源输出和技术培训,帮助河南、浙江、四川、河北等地相继建立朱鹮人工种群基地20余处。

新京报:国家林草局提到,“十四五”期间,将开展大熊猫、普氏野马、麋鹿、朱鹮等15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化放归。目前,野化放归进展如何?未来是否会在更广的区域进行放归?

昝林森:目前的上千只朱鹮,都是最早发现的7只朱鹮的后代,存在近缘杂交的问题。自2007年开始,我们已经在陕西宁陕、铜川、千阳,河南罗山,浙江德清以及日本等地相继开展了朱鹮野化放归。

我们先要对朱鹮进行野化,锻炼它们筑巢、觅食等本领,再放归到其历史分布区,目的在于使朱鹮在异地正常生长、繁育,逐步扩大其种群数量和栖息地范围,促进野生种群重建与恢复,使其遗传基因在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重组变异和生物学进化,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朱鹮头部是红色的,洁白的羽毛看起来非常漂亮,而且它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因此很多地方希望引入。但放归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也要经过国家主管部门审批,专家还要事先到现场评估栖息地食物是否充足、是否有高大树木供朱鹮筑巢、周围环境是否适于朱鹮繁衍生息等。总的来说,放归地正在逐步北移。

正针对朱鹮性别鉴定进行科技攻关

新京报: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科技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昝林森:40多年来,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逐步掌握了朱鹮的生活规律和活动习性,以及此前朱鹮濒临灭绝的致危因素,为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近年来在朱鹮分子生物学、遗传繁殖学等领域的研究,促进了朱鹮种群健康、良好地持续复壮。

此外,我们还通过3S技术和卫星定位追踪等高科技手段,使朱鹮栖息地管理、野外监测等更加科学、精准。对于放归朱鹮的监测,我们主要以专业保护机构人工监测为主,并与社区监测相结合,借助卫星定位追踪技术和环志标识等手段进行个体和群体活动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监测朱鹮个体异常、天敌和疫病等威胁因素、重要栖息地环境及其变化等。

新京报: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当地百姓树立保护朱鹮的意识?

昝林森:朱鹮喜欢在人类房前屋后的高大乔木上筑巢繁衍,在稻田中觅食,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农业生产使用农药化肥对朱鹮健康和繁殖造成不良影响,洋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虽然水稻产量减少了,但是生产出来的大米品质很好。

除了定期举办“爱鸟周”等科普宣传活动外,我们还对朱鹮筑巢、夜宿、觅食等发挥重要作用的栖息地林木、湿地等进行生态补偿,减轻因此对群众造成的损失,确保朱鹮能够安全繁衍。另外,还建立了信息报告制度,发布朱鹮病伤信息有偿报告公告,将当地群众纳入保护体系,共同参与朱鹮保护工作。

新京报:未来朱鹮保护还面临哪些挑战?你有哪些建议?

昝林森:我认为,应该把“让朱鹮在历史分布地重现”作为下一步的保护目标。

对此,我建议在国家层面做好整体规划,持续推进野生朱鹮栖息地环境治理,促进野生朱鹮向秦巴地区自然扩散。在历史分布地继续实施再引入工程,加强栖息地管理和野外种群监测。

鉴于朱鹮具有雌雄同形等生物学特征,要加强科技攻关,破解朱鹮雌雄不易区分、影响配对繁殖等难题,建立朱鹮性别早期快速鉴定甄别技术,提高人工繁育效率和野化放归时的配对精准性。目前,我们也正在开展这项工作。

同时,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国际性的朱鹮保护信息共享平台。

建议制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计划

新京报:近年来,生态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如何理解保护的意义?

昝林森: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意味着保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强壮。稳定、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生命科学价值,对提升人类未来福祉意义重大。我们对很多动植物的生命科学至今知之甚少,研究破解其中的奥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长颈鹿举头采食树叶与低头饮水,相差6-7米,为什么不会发生脑溢血?啄木鸟每秒钟15-16次用力啄木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

除此之外,万物生灵还是天然的基因库,植物的丰产基因、抗逆基因都附于自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都可能被人类发现、破解、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新京报:在今年两会上,你有哪些相关建议?

昝林森: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从环境要素保护转向极小野生种群保护。水质、土壤、噪音、大气等均属于生态环境要素,在这些方面,我们近些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下一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强野生、珍稀、特有、濒危、极小种群的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我建议,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计划,加强对秦岭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迁地保护、扩繁培育等工作,达到使其消除风险、不断复壮的目的。同时,要开展秦岭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普查,包括生境因子、分布情况、种群数量、潜在威胁等,全方位掌握其本底情况。

关键词:

公益资讯

+更多

云阳资讯

+更多
天津有多少长途汽车站?天津汽车站在哪里?
天津有多少长途汽车站?天津汽车站在哪里?
天津汽车站在哪个区天津有多少长途汽车站?天津市共有几个长途汽车站?天津现在我知道有五个长途客运站,包括老天津站后广场的客运站。虽然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