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热点资讯 > 正文

新年很忙,心里很暖!他们的春节充实又忙碌-微资讯

来源:厦门日报    2023-02-03 20:49:29

【写在前面】

春节过后,厦门延续节日期间的“开门红”,鼓浪屿、中山路、曾厝垵等地处处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


(资料图片)

本期“人物”特别策划报道,也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一线从业人员。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进民宿、餐饮店、旅行社,蹲点记录人们充实忙碌的新春故事,感受经济回暖、人气回归、信心提振的新气象,触摸城市强劲的经济脉动。

店内生意火爆

大伙工作更有干劲

餐饮业者:林荣花

46岁,黄则和花生汤店(中山路总店)店长

生意火爆,林荣花一上班就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

“货到了,阿花来接货啦!”“阿花,你帮忙看下这张餐卡还有多少余额?”……2月1日早上,中山路黄则和花生汤店内吃早点的顾客络绎不绝,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阿花”的店长林荣花,一上班就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了。

上午10点左右,阿花趁店里人流量稍微小一些,着手统计年糕的库存数量,她一边将一筐筐重达40斤的年糕过磅称重,一边在单据上记录着单价、斤数等信息。看起来力气不大的她,搬抬重物的样子却显得毫不费力,一气呵成。对此,阿花也只回了一句:“习惯了。”

“人流量激增,可以说是三年来最多的一次。”谈起店里生意恢复的人气,阿花说,以称斤销售的年糕为例,随着顾客的增多,年糕销售也随之提升,高峰时期,每天一百多筐的年糕到店。虽然核对、搬运起来既费体力又费脑力,店员除了觉得累,但更多的是兴奋。

阿花笑着说,入职二十多年,她从店员到成为店长也快十年了。前两三年游客少,工作相对轻松,今年春节期间看到顾客排队都排到店铺对面了,当然兴奋,毕竟生意火爆也意味着收入会增加。

谈话间,阿花又被同事“召唤”了。中午12点,正值午餐高峰期,餐点区的同事们忙不过来,刚在食品销售区核对完账目的阿花需要到餐点区支援,她上阵“掌勺”,做起了海蛎煎。在餐点区看到不擅长使用手机支付、只会讲闽南话的老人,忙得不可开交的阿花,还是会耐心地用闽南话协助他们用现金点餐。

“我们的工作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不过与冷清的生意相比,我想大家更喜欢辛苦但有盼头的每一天。”阿花说,看到中山路上人头攒动,市民游客摩肩接踵,餐饮业将迎来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穿上喜庆红装

迎接开年第一拨顾客

餐饮业者:傅秀凤

66岁,傅陈月华沙茶面传承者之一

傅秀凤(右一)和妹妹忙着为顾客制作沙茶面。

2月1日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傅秀凤起床洗漱,精心盘发,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喜庆红装,从家中直奔镇邦路78号的傅陈月华沙茶面(以下简称月华沙茶面)。1985年,傅秀凤的父母傅陈月华夫妇就开始经营这家沙茶面,38年的老味道,积累了口碑和名气,被认定为首批“厦门老字号”。经过几十年的传承,目前这家小店由傅秀凤和妹妹、弟媳等家人共同经营着。

“马上就要迎接开年第一拨顾客了!”傅秀凤声音里满是喜悦。天色微亮,中山路上大多数店铺尚未开门,月华沙茶面店内却灯火通明。傅秀凤和妹妹以及老员工在店内做营业前的准备。

傅秀凤说,几位家人已提前来打扫屋子,将积灰的桌子擦亮,将锅碗瓢盆逐一清洗,还准备好较为繁琐的套肠等配菜,从下午2点钟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想到即将开业迎接顾客,我们累并快乐着!”傅秀凤的妹妹分享着开业前的喜悦心情。

“一份沙茶面,加大肠、鱼丸……”早上6点50分,小店就迎来了第一位顾客,而后生意源源不断。“新年好!(闽南话)”月华沙茶面的“忠实粉丝”李奶奶和家人也来吃早餐了,点完餐后,她和傅秀凤寒暄起来:“看到门口通告写着2月1日营业,刚开业就迫不及待地赶来了!”

早、中、晚用餐高峰期,店内点餐区围着不少食客,除了街坊邻居,还有不少外地旅客边吃边拍照,店内客流熙熙攘攘,店外也排起了队。莆田来厦门旅游的侯女士带着女儿、儿子也来“打卡”。年仅10岁的女儿李抒可,大口大口吃面,连连点赞:“我喜欢吃沙茶面!鱼丸也好吃!”看着中山路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侯女士感慨道:“2020年,我曾来厦门,那时候街上旅客很少,现在不一样了,十分热闹!”

新年第一笔流水顺利入账,新老顾客不断走进店内,三年来压在傅秀凤心中的大石头落地。晚上10点多,她和家人盘点当天营业额,心里乐开了花:“3年来,生意确实受影响,去年门店近乎停摆半年,2023年不一样了,我们店的活力回来了,开年首日营业额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同期水平!”

“这一份份订单所带来的,不只是账簿上的数字,更是对店家们的一份份鼓励。”傅秀凤说,新年新气象,希望中山路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兴隆。

吃完除夕团圆饭

赶回厦门投入工作

旅游业者:陈春惠

32岁,厦门建发国旅集团导游员

陈春惠正在给孩子们介绍鼓浪屿上的各个景点。

2月1日上午8点,陈春惠准时出现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的大堂。“这次是个研学团。”陈春惠说,她带团一般都提前1个小时或更早到,做好准备工作。

“这次的研学团团员是8名小学生,来自山东济南,由两名研学团老师陪同。当天的行程都安排在鼓浪屿。”陈春惠说。上午9点,小团员上了车,有的还凑上来找陈春惠聊天。

2020年之前,陈春惠主要带境外游的团,中东、东南亚是她最常去的地方。而现在,陈春惠除了带厦门游、省内游的旅行团,还在公司的安排下直播带货。

“导游直播带货,放在疫情前,是从未想过的。”陈春惠说,从业这些年,她从地接到全陪,再到领队,角色一直在转变,但一直以“导游”这个身份工作,当她坐在直播间里时才发现:“变化也并不都是不好的,原来我可以试着跳出‘舒适圈’”。陈春惠说,疫情三年对旅游业冲击是毋庸置疑的,但公司努力突围,让她和同事感受到,机遇是伴随着挑战而来的。

在陈春惠看来,大环境不仅推动了从业者一定程度上的转型,也对消费者们的旅游习惯和选择倾向产生了影响。“很多消费者选择小型团、深度游。”陈春惠说,大家尝试放慢旅行的脚步,体会当地风土人情、美景人文。春节期间陈春惠接了一个来自江苏的12人小团,由3个家庭组成,购买的是“定制游”服务。

受此启发,陈春惠也在带团时加入了“定制”环节:在带研学团,或有孩子的旅行团时,她会自费送孩子们明信片,带着孩子们到鼓浪屿邮局写上一段话,投入邮筒寄回家乡。“让他们多一点体验感与参与感。”陈春惠这样解释。

为了迎接春节假期,陈春惠的公司安排厦漳泉地区的导游员跟家人吃完年夜饭后返厦带团;春节期间在厦带团的省外籍导游员,则安排元宵节错峰返乡探亲。

陈春惠说,除夕夜她回泉州吃了团圆饭,就匆匆赶回厦门。从除夕到接受采访当天,她已经连续工作11天了,“又回到疫情前的工作状态。”

“政府对旅游业的鼓励政策也很重要,”陈春惠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着近期福建省、厦门市旅游景区的相关优惠政策,“这给了我们行业许多机会!”她说,厦门旅游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看到游客络绎不绝

她对新一年信心满满

旅游业者:邓云蕾

25岁,曾厝垵MisooHi·隐秘之境海景民宿店长

邓云蕾(右)和前台一起查看客房入住情况。

“今天的布草大概几点能送到?可以分批送,时间提前一些吗……”1月30日上午,曾厝垵“MisooHi·隐秘之境海景民宿”前台,店长邓云蕾正忙着打电话,催促布草配送事宜。

“布草”是酒店专业用语,泛指酒店里差不多一切跟“布”有关的东西,包含酒店客房床上用品等。所以邓云蕾对“布草”特别上心。大年初一至初十,38间客房全部订满、入住率100%,客流量达到2021年开业以来的最高。“客人多、布草公司人手紧。房间已打扫好、布草却没配送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得提前对接。”邓云蕾说。

邓云蕾负责民宿服务品质把控、客诉处理及工作人员管理等工作,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

“2021年刚开业时遇到疫情,我们调低客房价格,但入住的客人不多,员工在轮休的基础上有了额外休假时间。”邓云蕾说,她三年没在家过年了,如果淡季再持续下去,她计划春节期间回老家。

不过,邓云蕾的计划很快被打断。今年1月初到现在,客房订单量持续走高——除夕前5天,春节假期的房源已基本被订满,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375%;春节后,房间预订率也高于八成……“订单来了。”邓云蕾的手机不时传来系统订房提醒。她笑着说,这才是厦门旅游业回暖的直接信号:淡季时,提示音一两个小时才会响一次,如今,每隔十多分钟就会有动静。

下午1点,民宿迎来退房和入住的高峰。邓云蕾揣着手机,开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段——抽查客房打扫情况,枕头、床单下是不是有头发丝,镜面、热水壶上有否残留水渍,她要联系工作人员打扫;还得同步关注前台信息,一位新入住的客人反映,房间露台门无法反锁,邓云蕾交代前台安抚客人、帮其暂时保管行李,并联系维修师傅尽快维修。

傍晚6点,民宿前台渐渐安静下来,邓云蕾舒口气,走到大门口,看曾厝垵街巷中的游客络绎不绝。“清洁工大叔、外卖小哥们骑车穿行在人流中,烟火气总算回来啦,春暖花开,让人喜上心头。邻居同行们都说,只要开门营业,就能赚钱!”邓云蕾说,带着这份对厦门旅游发展的信心和期待,新的一年,他们将梳理调整服务内容和价格,可能扩大员工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

(文/厦门日报记者 杨霞瑜 张玉榕 房舒 罗子泓 实习生 孟庆昊;图/厦门日报记者 许秋珩 薛尧 卢剑豪 蓝齐 感谢厦门老字号协会对本组报道提供的部分采访支持)

关键词: 厦门旅游 络绎不绝 厦门日报

公益资讯

+更多

云阳资讯

+更多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什么歌 生活令我们身不由己什么歌?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什么歌   生活令我们身不由己什么歌?
1、命运就算颠沛流离是李克勤的《红日》中的歌词,普通话歌词如下:AH AH AH命运给人多少机会命运让人无言以对命运老是答非所问让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