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 默晓龙)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当天上午,在湖北省武汉经开区军山码头,1800尾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鱼被放流到长江。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全部来自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是2021年以来繁育的“子2.5代”中华鲟幼鱼,年龄1.5岁。
“它们的母亲是‘子一代’雌鱼,父亲是‘子二代’雄鱼,放流的这一批孵化的幼鱼被称为‘子2.5代’。”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技术员杨波介绍,2021年10月,国内首次培育出性成熟的“子二代”中华鲟并实现成功繁殖,为中华鲟的保护迈出关键一步。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自从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6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的中华鲟种群,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杨波说,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之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我们从1800尾中华鲟里挑选出了150尾,植入无线射频识别标记,以便后期追溯和评估放流效果。”杨波介绍,科学放流中华鲟对恢复其野外种群繁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17年,水利部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启用。截至目前,该基地共繁殖约20余万尾中华鲟鱼苗,为补充中华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