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 通讯员韩凌 )“五一”假期期间,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4批医疗队6名队员冒着大雨在受援的提露内丝—北京医院进行了多学科会诊,为该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 2名患儿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4批医疗队到达受援地12天里会诊救治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危重患儿。
4月30日20时31分,大雨骤至,医疗队驻地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医疗队员刘喆接到提露内丝—北京医院PICU医生的紧急求助电话:一名3月龄婴儿,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拟需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另一名4月龄患儿,肺炎、重度贫血、心力衰竭,拟需紧急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需要医疗队紧急支援。
刘喆立即上报医疗队队长陈召起。医疗队立即组织由医疗组组长刘广芝、麻醉科医生刘喆、重症医学科医生曹烨、超声科医生韩凌、外科医生王志峰和郑文迪、翻译张新平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迅速赶往病房。
在简陋的病房内,刘广芝指挥会诊团队迅速进入诊疗程序。她和郑文迪、王志峰、张新平与主管医生交流,详细了解病情;曹烨、刘喆对患儿细致查体。经检查发现,2名患儿的病情都十分危急:3月龄婴儿严重营养不良,3天前出现呕吐、腹泻、发热,感染性休克2天,现心律不齐、呼吸衰竭;4月龄患儿高热3天,患有肺炎、重度贫血、心力衰竭,现正在进行骨髓腔输血,但效果不佳。
多学科团队决定首先为2名患儿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但提露内丝—北京医院设备不齐,超声仪器没有心脏探头。韩凌就用浅表探头和腹部探头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在模糊图像上一遍一遍仔细查看,将探测的信息综合分析,做出明确诊断:3月龄患儿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肺炎,4月龄患儿有严重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衰。根据超声诊断意见,会诊专家建议PICU医师变更原治疗方案,取消有创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及其风险。
受援医院的PICU医生对中国医生的敬业态度、人文精神和技术水平竖起大拇指,并称“中国医生是他们的强力后援和坚强后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