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川渝两地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简称“就创周”)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此次活动以“唱好新时代发展双城记 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为主题,将举办“会、展、赛、论”共30场活动。
开幕式上,川渝两地人力社保部门签署《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协议》,将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原则,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围绕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开展具体合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资料图】
同时,《重庆市人力社保局 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人力社保局 奇安信集团战略合作协议》也在现场签署,签约双方将在就业创业、农民工服务、社保服务、“智慧人社”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提供全面、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促进网络信息安全与人社合作的融合创新。
现场,重庆市人力社保局还发布了2023年度川渝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岗位需求、“一库四联盟”渝职聘平台、川渝高质量充分就业指标体系以及“稳岗贷”专项贷款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稳岗贷”是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人行重庆营管部联合商业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共同推出的金融机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产品。该产品可为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以“稳岗贷”线下贷款及“信用贷”“银税贷”“抵押贷”等线上贷款为代表的人民币贷款业务,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并给予原则上不超过年利率4%的贷款利率优惠。
此外,现场还为2022年度创业人物、2022年度就业人物、2022年度就业创业成绩突出集体颁发荣誉证书。
扩展阅读:
川渝人社《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合作协议》明确十项合作内容:
1.联合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川渝两地实际,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区县、社区(村)评价指标体系。以区县、社区(村)为单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先创后评、重点指导的原则,共同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先行区创建工作。
2.联合推动就业机会更加充分
共商共建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推动川渝两地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促进川渝两地就业政策协同,调整优化阶段性减负稳岗政策,突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支持,共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联合推动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配合经济部门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共抓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培育制造业就业增长点。指导制造业企业履行用工主体责任和吸纳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的社会责任,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扩大现代服务业就业比重。
4.联合推动就业环境更加优化
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人员招用条件,科学制定招聘计划,共同推动消除各类就业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川渝两地同步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黑中介”,净化市场环境。
5.联合推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
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联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示范带动效应的培训项目。联合发布紧缺急需职业(工种)目录,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联合举办“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
6. 联合推动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建立川渝两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合评估机制,同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且标准水平尽量保持一致。建立川渝两地企业薪酬调查信息联合发布制度,共同发布川渝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引导企业合理设定薪酬、完善工资分配机制。
7. 联合推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共同推动川渝两地劳动者社会保险应保尽保。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对出行、即时配送、外卖、同城货运行业部分较大平台企业就业的骑手、司机等群体人员开展试点。优化完善川渝两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网上办、加速办”。
8. 联合推动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建立川渝两地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沟通和区域劳动关系重大风险协同化解机制,加强欠薪案件信息共享和协同处置,化解跨区域矛盾纠纷。共同加强企业用工指导,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保障职工劳动安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9. 联合推动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全面取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的户籍限制,逐步实现创业扶持政策川渝共享。打造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川渝创业导师库和创业培训师资库。资助优质创业项目,帮助川渝两地更多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10. 联合推动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全面落实川渝两地劳动者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均可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深化川渝两地职业指导交流合作,联合举办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共建川渝两地全维度就业数据池、信息仓,一体化推进双方就业数据“建、管、用”。
(记者 高超 摄)
关键词: